只只蚂蚁捉上树:逆袭的长郡,跃升的奇迹!(长沙名校观察系列篇三)

校门外是文庙坪熙攘的人群及热闹的烟火气。校门内是长郡学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超脱。
一个世纪以来,光阴荏苒,岁月悠悠,春风化雨,陶铸群英。长郡中学继承城南书院之遗风,吸收长沙文庙、学宫之精髓,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传承湖湘文化底蕴的有志青年。“朴实沉毅”的校训,不仅造就了徐特立、李维汉等一代名师,还孕育了郭亮、任弼时、李立三、肖劲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张孝骞等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的长郡在湖南省高考常年霸榜,每年裸考进入清北的人数遥遥领先,堪称清北输送机,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长郡在长沙却称不上是一所一流中学,那么长郡中学是如何夺回曾属于自己的荣耀的呢?
(校园俯瞰)
逆袭的长郡
1990年8月,胡立肩负着市委重新构建好长郡的使命,受命于危难之间,调任长郡中学校长,正式开启长郡的逆袭进击之路。
胡立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应该首先抓软件而非硬件,刚上任便狠抓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的廉政作风建设,新聘任一批具有良好师风师德,卓越教学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推行竞争上岗,采用结构工资制,重奖在教育、科研及学科竞赛等方面的“有功之臣”。
而对于学生的培养,胡立特别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通过发掘其生活中的闪光点,为学生重塑自信,杜绝一切对所谓差生的排斥观念,并要求所有的老师不能对学生说及诸如“你资质不行”之类的话,这才有了“只只蚂蚁捉上树”的名言,使得普通孩子在这里也能创造家庭的奇迹。同时,基于对学生的信任,胡立也特别看中学生民主意见的表达,不仅每学期末都会开展对老师的测评,还特别开设“校长信箱”收集学生意见,并坚持每封必回。
(长郡中学90年代校门)
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制创新,长郡中学再度赢回其“三湘名校”的殊荣,1995年,陈来满调任长郡中学,学校的高考成绩开始牢牢霸榜,本科率常年高居榜首,当年长郡中学初、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平均分、高考升学率连续四年居长沙第一。2008年是长郡高考成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当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达到48名,一举打破长沙高中一届不超过20个清北的纪录。在2018年更是取得了清北录取超90人的历史记录。
外界印象中长郡中学之所以能够逆袭与其“地狱”的称呼分不开,然而长郡却并不像其他闻名全国的中学那样高压和批量化制造。
自主自律
长郡的“强大”在于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上进心,这一方面是老师有形无形的灌输,另一方面也是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作为榜样,尤其是考上清北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宣传,会让同学们有强烈的向往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寻求个性
长郡的很多学生都试图平衡好学习和课余时间,学校也会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社团活动、体育节、艺术节、文艺晚会、爱心义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展现青春活力。
1904年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根据清政府的《奏定学堂章程》关于“各府必设中学堂一所”的规定,长沙知府颜钟骥创办设立了长沙府中学堂。
(清末长沙府中学堂校门)
1909年
长沙府中学堂迁入学院街三府坪校舍固定校址。
1912年
长沙府属12县的驻省中学合并于长沙府中学,更名为长郡联立中学,简称长郡中学。彭国钧任校长,并亲自为长郡制定了“朴实沉毅”的校训。
1914年
学校更名为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
1917年
学校新增师范部,改名为长郡公学。
1926年
恢复“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校名。
1930年
更名为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
(长郡中学老校门)
1937年
侵华日军逼近湖南,日机屡袭长沙,学校奉命疏散外迁蓝田。
1944年
长沙沦陷,蓝田告急,长郡又临时避迁深山梅梓乡,始终未有一日停课,学生成绩在历届统考中均名列前茅。
1945年
长沙光复,原长郡校舍已在文夕大火中焚毁,时任校长鲁立刚殚精竭虑,重建校舍。
1949年秋
长郡中学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接管。
1952年
定名为长沙市第二中学。
1984年
恢复长郡中学校名。
(抱朴楼、笃实楼)
百年来长郡学子,
一班班作壮猷,一行行步伐遒。
无数长沙子弟从这里出发精神运五洲。
我们相信,未来的长郡,
凯歌声,必将再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