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什么有家长连上中关村三小的机会都会放弃”聊起
(2023-09-19 23:25:27)北京的小学之间,很难像高中那样,有个排名,甚至连民间的排名都没有。因为高中好歹可以学校用上清北的人数排排名,民间也会用中考志愿来对自己心目中的高中排名进行投票(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各校高中的中考录取分数线)。
但是小学,既没有统一的考试可以用来比较,家长又没有什么太多的可选余地。
于是,各个小学之间,就很难分出个一二三名。尤其是放到全北京市的范畴内。
比如哪怕海淀排出和中学相对应的在全国都有很大名气的三大附小(清华附小、北大附小、人大附小),也不像三所学校的附中听起来那么厉害,至少像西城的实验二小、皇城根小学,还有东城的两大胡同小学(府学和史家),都不一定会认可自己不如海淀的这三大附小。毕竟这也许也代表着“平民”和“贵族”之间的较量。
但在这么多知名小学中,有一所小学,是那么的特殊,那就是中关村三小。不是一小,不是二小,也不是四小(这三所其实也很“重点”),唯独三小(即中关村三小,后简称三小)。
大多数人听说三小,是因为三小学区房万柳的高房价,比如前一阵火遍全网的“万柳书院事件”,还有就是万柳虽然单价高但因总价低导致能够“上车”三小的著名小区“蜂鸟家园”。
但事实上,三小之所以关注度这么高,成功跻身北京第一小学的候选,是因为在大约三十年前起,开始在校内搞奥数授课。现在北京奥数圈内的很多年龄比较大的“前辈”,都曾经在三小里面教过奥数。所以凭借“在校内选拔奥数人才”这一条,三小迅速在众多小学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了海淀奥数的旗帜。而随着人大附中凭借奥数走上全北京的顶峰,三小也为人大附中输送了不少生源,也由此,顺理成章的在小学圈脱颖而出了。带动万柳的房价就是后话了。
时过境迁,随着“奥数”这个词被不断地打压,三小也就再也没办法主打“奥数”的这个特点。但三小的底蕴仍在,一直支持着她长久屹立在海淀小学乃至全市、全国小学的第一梯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些年来,尤其是近一年以来,泽哥不停的在听说身边有住在万柳能上三小的家长,有的没有选择三小。已经在三小上学的孩子,有的转出了三小。当然,为了避免招来数以万计三小家长及房产中介的“指责”,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放弃的,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因为,绝大部分家长其实都不想“浪费”花了大价钱才买来的学区房。
而导致这些家长最终没有选择三小的原因,基本上,是如下这么三个。虽然包括泽哥在内,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并没有三小的学区房,但是,其实对于其他学校来说,道理是相通的。
1
大价钱买来的学区房,只能保证上三小这所重点小学,但对于初中而言,这个学区,则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好。
这其实是各区,可能尤其海淀区,相对比较割裂的地方。其实东西城也是如此,但东西城最有名气的初中,至少在明面上,是会面向各个学区进行招生的。但海淀区最著名的“六小强”,投放在各个学区中的名额极少。而这些学区中,也不包括三小所在的学区。
所以虽然花大价钱上了重点小学,但小升初时,仍然是靠不上这所小学,也靠不上学区房,只能和其他普通小学的家长及孩子一样,要么靠家长,要么靠孩子,要么靠运气。
于是,就会有家长为了初中 ,转而投到一些有初中保障的学校去。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外界看三小每年小升初的结果都非常好(甚至很多三小自己的家长也觉得三小小升初的出路很好),这也是很正常的。看看西城的实验二小,东城的史家小学,孩子们的小升初结果也都是一样好的。其实那只是因为班里最终没有几个孩子是真正参与摇号派位的罢了。
2
三小不以奥数为主了,不代表所有的学校课内都没有奥数了。
我不确定我在这里点名几所课内还有奥数的学校(甚至不仅仅海淀区里有),会不会给学校招来麻烦。所以我在这里就不点名了。
事实上,如果大家之前关注泽哥的文章的话,那么泽哥在字里行间中,是会介绍一些在这方面目前做的很好的学校的。甚至还有家长在私底下,或者说其实也不是私底下,毕竟也发在了网上,总之就是背着泽哥说泽哥是某某学校的“托”,但事实终究是事实。差校并不能被泽哥说好,而牛校也不会因为泽哥不说就不被家长发现。
总之,当某学校不再秉承原来的传统时,不代表这个传统不会被另外的其他学校所继承。
3
管的松的公办校 PK 要求严格的民办校
虽然在双减之后,出台了各校都要有课后330—530课程的要求。但对于绝大多数公办校来说,恨不得家长三点半就都把孩子接走,所以对于大部分公办校来说,正常的放学时间仍然是三点半。只不过家长实在没法接的话,可以留在学校上各种选修课,或者上(kan)自(dian)习(shi)。
但民办校则不能如此。毕竟家长交了不菲的学费,如果也是和公办校一样三点半就草草放学,家长们一定会有意见。所以,大部分民办校在三点半之后的课程,也是安排的满满当当的。甚至有的民办校,还会设置晚自习,住宿生和走读生一并参加。
于是,能够选择的家长们就面临着:
是三点半就早早把孩子接回家?还是交给学校到五点半再接走?
不同的家庭,对于这两种情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如果家长本身下班就比较晚,那即便三点半拜托家中老人给接回家,孩子也是在家疯玩到家长下班(哪怕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甚至家中没有老人能够帮忙,只能家长下班之后去接孩子。那肯定是选择放到学校在三点半后还会看着孩子学习的民办校更为合适。
如果家长本身工作就不太忙,每天或者说几乎每天都能够有时间三点半就把孩子接回家看着孩子学习(俗称“鸡娃”),还能带着孩子去上些课外班。那本着“一对一的效率一定高于小班课的效率”这一条,肯定还是把孩子从学校接回家更合适。那这样的家庭,就比较适合传统的公办校的模式,这样有更多的“鸡娃”时间。
更不用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公办校普遍学校交给孩子的任务就比较少,孩子到家后就更有“自己”的时间;而民办校管理相对严格,学校的任务就多一些,孩子用于“自己”的时间就会少一些。
所以,当家长面临上面三条选择的时候,对于公办校,哪怕是三小这种顶尖的公办校,可能对于一部分家长来说,就也没那么合适了。
这不是三小的问题,而是当家长需求不一致时,学校的特点开始细分的问题。
而这一点,恰巧是海淀教育喜欢看到的。海淀教育就希望各种样态的教育情况都同时在海淀区存在,这样不同需求的家长就可以去选择自己更加适合的教育样态。
所以当大家今后看到身边的家长在能去三小但没有选择去三小的时候,也不要奇怪和惊讶,当然也不必说跟随其他家长的脚步去到她选择的学校去。
而是泽哥常说的那句话: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后一篇:中小学生挺进互联网大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