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到逐渐衰落:日本家电制造不再称霸世界,是怪中韩两国竞争?

时代在变,商业如逆水行舟,不变则败
回溯到20世纪,日本的制造业曾经辉煌无限。甚至在2000年,其劳动生产率一度位居世界之首。尤其在家电行业,更是风头无两。
然而到了2020年,劳动生产率已经跌至世界第28位,甚至低于韩国。
根据日本媒体《总裁在线》的数据,截至2002年,日本的家电制造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一,其中有五家企业进入前十名。
然而到了现在,前十名中只剩下了松下一家。三洋已经退出商界舞台、东芝夏普卖给了中国、松下和索尼等昔日的巨头也都失去了领先地位,不断亏损,几乎看不到扭亏的希望...
...
总之,昔日许多大型日本企业的经营业绩急剧下滑,竞争力持续下降。那么,关于日本家电行业的衰落,究竟是由谁引起的呢?
根据《日本绝望排行榜集》的数据,曾经是日本支柱产业的电器行业的市场份额,已被中国和韩国的制造商取代,这引发了一些日本网友的讽刺。他们认为,中韩的不正当手段和小动作是罪魁祸首,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然而,事情往往并不那么简单。具体来说,日本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制造技术的倒退。有时候,即使技术依然先进,也会受到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结构变化的直接影响。
根据前日本国家税务监察员大村大二郎的观点,日本企业的集体失败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海外扩张策略失败,这导致大量现金从国内市场流失。
裁员增加、行政工作减少、正式员工的数量也在减少,向工厂提供材料和零件的供应商也将失去业务...
...这让经济流动性减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错误的根本在于日本巅峰时“太过自负”。在过去的20年里,日本的生产设施空置,生产力几乎没有增长,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果。
此外,海外扩张也导致日本不得不将多年积累的技术交给其他国家,最终将辛苦积攒的资源供给了其他人。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企业过于守旧,未能成功实施数字化转型,这也导致了目前的困境。
根据瑞士智库“国际经营发展研究所”的数据,2022年日本在数字化竞争力方面仅排名第29位,远远落后于中韩。对于一个宣扬以科技为基础的国家来说,这个排名显然有些尴尬。
然而无论如何,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几乎是注定的。其结果是,一旦竞争对手拥有了相似甚至更先进的技术,甚至只是更低的成本和售价,他们就能夺走一些市场份额。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韩就是“罪魁祸首”呢?并非如此。与1990年相比,日本的家电市场份额大大缩水,而欧美制造商不断增长。
美国的惠而浦,瑞典的伊莱克斯,德国的博西,荷兰的飞利浦和法国的赛博集团等欧美高端品牌,其主力商品与亚洲制造商不在同一竞技场上竞争,因此不存在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相同客户相同,日本与中韩的市场几乎完全重叠。无论是冰箱还是洗衣机,尺寸、性能和款式设计都非常相似。
在早期阶段,“中韩制造”就有很多产品可以明确称为“日本复制品”。然而,即使“无良印品”是假冒的“无印良品”,也因为更便宜而胜出。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20年全球家电市场份额的变化,就会发现,日本目前的困境,不能完全归咎于其他国家,而是“日本制造的衰落”。即使在老一辈日本人看来,日本制造业仍然是国货之光象征,但对于年轻一代,这招已经不再有效。
当日本的家电制造商甚至在本土市场都无法占据份额时,那届时即使中韩并不是有意对抗,也注定走上绝路。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如今日本企业正在集中精力进行转型。松下正致力于成为环保和多元化控股企业,而索尼则专注于医疗卫生、新能源和上游产业...
...
时代在变,商业如逆水行舟,不变则败。希望我国的企业也能吸取这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