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县城最好的一中,越来越难出“阶层跃升”的尖子

(2023-08-30 23:02:42)
衰落的县一中,消失的教育神话。

在小县城,中考是一道坎。学生的成绩很明显按“金字塔”分布:

大多数学生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他们等待着升入职业学校或走向社会。

塔尖属于少数人,他们代表着走出县城的才华和能力。 他们去的学校也必须是最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所学校被称为一中。

在中国,2000 多个县级单位接收了全国 50%以上的学生,这种情况代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真正底线。

然而今天,这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塔尖已经消失。 拥有'数万名学生、垄断优秀生源、争夺升学率'的超级中学吸纳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反过来又以丰厚的薪酬吸纳了全县最优秀的教师。而塔底正在扩大。撰写《县中的孩子》这本书时,北大教育学者林小英发现,考上县中的孩子更像一群“被剩下的孩子”:在“贫富差别”和“城乡差别”两个维度上,他们都处在劣势。这也正如本文所展示的一样,即使是村里最聪明的孩子,也可能因为报专业的信息差,与名校失之交臂。

没有考上精英大学,就连自嘲“小镇做题家”的资格都没有。因此,对于曾经的县中尖子生而言,最好的选择或许就是回到老家的体制内。至少,在一份体面工作的掩盖下,他们不用担心被说是“小镇废物”。"考上一中,等于半步迈进大学校门"。

80后的阿龙说,他中考那年正赶上非典,不用考副科,只算语文、数学和外语成绩,幸运地擦边排队,考上了他们当地县城的第一中学。

这个只有30万人口的北方县城,有四所公立中学:一中、二中、六中和职中,其中最好的自然是一中,每隔一两年,清华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就能从这里走出来。

"中不溜 "是我要进这里时的二中。六中和职高没什么区别,纯粹是放羊的地方"。他的表述没有半点虚假。

为了完善课程,一中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只有周六早上才开门放人。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是自习时间,高考前一天还得复习。

有了这样纪律严明的高中,火箭班能有七八个600分以上的,十几个能上重本、一本以上的。

现在一中的风光与高考成绩息息相关。阿荣班上的佼佼者考上了清华大学,学校不仅悬挂了大红横幅,张贴了祝贺海报,还破天荒地搭起了充气拱门。

升学率的宣传无疑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让县一中集中了当地最优秀的学生,最优秀的老师,当然也得到了政府更多的支持。所以,越是经济落后、资源贫乏的地方,越需要创造大学录取的神话。

我们很少看到来自城北的学生,但985重点却络绎不绝,伟伟来自西北省会下辖的B县。伟伟入学时看到一个妈妈抱着孩子在看书,那位学长不知是脑瘫还是小儿麻痹,整个人不能独立生活,脑子很好使,学习也很好,最后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

每次高考名单出来,中学校门就成了全县最热闹的地方,成了 "能竖起十多米的大红报校门,只要上大学就能写"。县城里的老少爷们也纷纷来找自己亲戚的孩子,来看一看,场面深深打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