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师大附中的几个流传甚广的误解
(2023-08-25 14:29:52)经常看到有人表达对云南师大附中的不满,尤其高考出分前后,这种不满更是达到了高峰。似乎只有师附包揽了文理科状元,甚至把文理科前五十都一扫而光,才能让他们满意。而这种不可能达到的高标准,其实是源于对师附普遍存在的几个误解。
一、云南师大附中掐尖
要说师附没有掐尖,那肯定是睁眼说瞎话。但其实师附的掐尖并没有达到大家想象的那种程度。
最近这些年,云南师大附中在昆明的招生名额都为840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定向生(最多可降20分录取)。以今年为例,定向生比例为55%即462人。因为在一些单元降20分仍然招不满,所以2023年师附实际招收了382名定向生。虽然不能说这382位定向生都降了20分,但多多少少都是降了分的。
实际上,师附近些年统招录取的分数虽然一直位列第一,但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并不大。以今年为例,师附684分,昆一中680分,仅差4分。2019年,师附571分,昆一中563分,也仅差8分。而且还有一些达到师附录取线的考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其他学校。
除在昆明招生外,师附还在全省招收民族生100人。但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这100人虽然都是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但并不一定就是各地州成绩最好的学生。
1.这100人必须是25种云南省世居的少数民族,各地州不属于这25个民族的考生(包括人口最多的汉族)中考分数再高也不能录取;
2.除昭通、曲靖、楚雄、玉溪、丽江外,其余10个地州中有一些名额直接分配到县的“直少民族”,即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昴族、独龙族这11个民族;
3.一些地州会有一些措施(例如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高分学生留在本地上高中;
4.一些地州的教育水平一直很高,有一些地州近年来进步明显,这些地州的绝大多数高分考生会留在本地上高中。例如师附民族生在曲靖的招生名额仅有4名,绝大多数高分生还是会升学到曲靖一中这些成绩也非常好的高中。师附民族生在临沧的招生名额也是4名,且耿马、镇康、沧源各有1个直少民族名额,分配到临沧其他5个区县的名额仅剩1名,绝大多数高分考生还是会到临沧一中这样的好学校上高中。
二、云南师大附中“放羊吃草”
在所谓“衡水模式”当道的今天,云南师大附中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非常另类的,被很多人称为“放羊吃草”,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师附仗着生源好而不作为。
实际上,师附是有自己的教学计划的,绝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师附更加注重课堂课效,更加注重知识的掌握,而不是像很多学校那样靠拼时间,靠大量刷题来提升考试的技能。前几年我儿子在师附就读时,高一、高二周末是不补课的,也不强制要求上晚自习,课后的作业也不多。其实这才应该是十六、七岁孩子正常的学习状态不是吗?但如今卷来卷去,师附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我并不是说“衡水模式”是错的,孩子通过努力拼搏上一个更好的大学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但师附那样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模式当然也不能说是错的。
事实上,这两种模式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要看孩子更适合哪种模式。
三、云南师大附中“高进低出”
前面解释过了,师附并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掐尖”,但师附的生源肯定是非常好的,而这么好的生源,别说是一本率,即便是600分率没有达到100%,似乎都会被认为是“高进低出”。而实际上,师附的600分率、一本率虽然一直名列前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第一位),但肯定是不可能达到100%的。
高中阶段的学习和小学、初中阶段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对学生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就会出现有些孩子小学、初中成绩非常好,但到了高中却突然掉队的情况;与此相对的,也会有些孩子小学或初中成绩平平,但高中却进步神速。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小学、初中的成绩与高中成绩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成绩下降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孩子自我管理失败,例如沉迷手机游戏导致无心学习。师附确实不太管学生的手机,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误解。
四、云南师大附中不管手机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确实有师附学生沉迷于手机成绩下降,但手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单单怪罪到学校头上。事实上,即使是严管手机的学校,也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
更有一些家长,自己整天抱着手机刷抖音、刷剧,却对孩子使用手机做出种种限制,然后还要怪学校不管手机,怪游戏公司不该出那么好玩的游戏,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
无论有多少误解,都不能否定云南师大附中是一所优秀学校的事实。
不过家长给孩子选学校时,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孩子更适合哪种教育模式(当然前提是中考分数要考够)。
对于学习能力强,或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孩子,更适合上云南师大附中,在冲击优秀大学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学习优秀,身心健康,两全其美。
但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或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强,那也许更适合考虑其他学校。昆一中、昆三中、昆八中、云附星耀等等,这些学校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也都是很优秀的学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