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票来确定优秀,这样的事情看起来荒唐,却在不断上演
(2023-07-08 16:49:39)现在很多评选,采取投票的方式。比如满意度投票,就让人挺郁闷。其实不满意的只是极少数,但是就是因为极小数决定了不同单位的成绩高低,对不起,这是投票的结果。关注满意度没有错,但是仅以满意度比较高低,就有问题,设计的评估方案就值得商榷。
比如,某某名师的评选,出现网络投票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宣传,鼓励大家参与,倒也一番道理,但是以投票的结果作为评估的分数,就有问题。有多少参与网络投票,详细地对比阅读参选人员的资料?大多都是打的感情牌,因为关系近才麻烦别人投票。
网络投票不是不可以,要看参评的内容和参与投票的人员。专业化的内容不适合投票,正如医生如何做手术,是专家研讨治疗方案,而不能放在网络上投票。再糊涂的医生也不会如此操作。
很多事情,靠投票可以解决争端,不一定科学。如果追求平衡矛盾,用投票解决。如果追求专业,靠专业人员确定。
学校里的投票也越来越多,有一些需要引起重视。
比如,荣誉的评选、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案,自然要走投票的路子,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方案,才会起到激励作用,才会减少矛盾。但是方案制定要根据工作实绩,评估时要按过程数据来说话,如果平时没有过程量化,只是让大家通过投票来决定谁高谁低,这样的管理在特定的环境下不得已为之可以,经常运用就会出现问题。
不要过于相信人心,人心是会变化的。好的制度能够让人变成魔鬼,也会变成天使。
有的学校之所以在关乎教职利益的问题上闹腾不断,沸沸扬扬,人心浮动,主要还在于处事不公,很多学校管理者感到头疼时,不去积极宣传引导,而是采取了投票的方式化解矛盾,看似矛盾解决了,却为管理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有的学校很多教师躺平?干工作的如果不如拉关系的,那么谁还愿意在工作上努力?如果教师之间经常请吃请喝,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所学校的风气已经恶化。
当学校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时,最应该深思的应该是学校的领导班子。有什么样的导向,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导向,不是吗?
学校管理需要投票,但是投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乎管理的导向,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