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基础教育全国第一梯队的浙江,为什么高等教育只能第三梯队?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点。
谈到浙江的经济,人们往往会打上“浙商”、“民富”、“敢为人先”等烙印。作为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2年居全国省区第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1。
谈到浙江的教育,很多人都会由衷赞赏浙江发达的基础教育。从师资队伍、生源、学校硬件设施、教学理念等无一不是处在全国第一梯队。
全国高中生五大学科竞赛
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 浙江第一
但聊起浙江的高等教育,往往乏善可陈。
在很多外省朋友眼中,浙江只有浙江大学和其他大学。
实事求是地说,除了浙江大学,浙江省的其他高校杂在省外确实影响力很小,可能只有艺术类的中国美术学院、近年较火的西湖大学有些知名度。
剩下的包括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在内的其他高校,恐怕很多外省的朋友都不了解。
如果从大学排名来说,浙江的高校似乎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差。
2023年软科版大学排名,浙江共有5所普通高校排名全国百强。
软科版百强之浙江省高校
更为重要的是浙江省内排名靠前的省属重点大学的生源质量都比较高,省内录取平均分都在610分以上,外省的生源质量也高。
2022年
省内录取分
如果从过去40多年以来,国家层面历次筛选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大学,“211”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浙江省就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了。
全省只有浙江大学一所全国重点大学、“985”大学和“211”大学。这种状况一直到2017年才有所改变。但改善也有限,仅有浙大、宁波大学和中国美院三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广东等高教强省(市)相比差距甚大。
985、211分布格局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全国前茅的浙江省在高等教育领域如此惨淡呢?
首先,可能不得不从建国后开始谈起。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时期,原浙江大学被拆的支离破碎。除了部分私立和教会大学以外,原浙江大学作为前朝最顶级的高等学府之一,论损失之大可能仅次于原国立中央大学(老南京大学)。
但区别在于,原国立中央大学(老南京大学)拆分出来的部分,基本都留在了江苏省内,其中多达6所成为了后来的985大学或者211大学。
原浙江大学则不同,很多主干都迁至外省,其中主要集中在上海。比如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
1956年复旦大学共有一级教授7人,其中苏步青、陈建功、卢鹤绂3位来自浙江大学。
地理系、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气象系部分并入南大。法学院停办。工学院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留在省内的有医学院、农学院和文学院、理学院的部分,也就是后来的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杭州大学的主干。
虽然当时是全国高校都在调整,但对于浙江来说,很多优质的资源被调到外地,而外省补充进来的很少。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浙江高等教育来说,损失可谓惨重。
第二、没有政策扶持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国家层面也并没有给浙江的高校特殊政策扶持。包括政策性的“211”大学也没有浙江的名额。
第三、特殊年代地理位置劣势
国家在布局高校格局之时,可能是由于浙江地处沿海地区,社会建设和军队武装急需的某些工科类高校,优先考虑布局在东北、西北、华中等地区。
第四、浙大、杭大、浙医、浙农大四校合并
20世纪末,因为各种原因,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与老浙江大学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四校合并虽然在学科上形成了互补,进一步强大了浙江大学。但是,也让浙江损失了至少2所“211”大学。
对于浙江高校格局来说,四校合并有得有失;对于浙江的学生来说,四校合并可能弊大于利。
未来浙江高校会有哪些亮点?
目前,浙江的高等教育局面与其发达的经济水平不相匹配,但并不是不能改变。
1.
可以通过大力建设自身原有高校,比如浙工大、杭电等省属重点高校,力争入选下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
积极探索创办新型高校,比如西湖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等等。其中由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担任校长的西湖大学被广泛看好。
3.
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资源,现有宁波诺丁汉大学、北航中法航空学院等等。
和平年代,浙江拥有地理区位和经济发达两大优势,高等教育应该是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来说,整体上浙江的高等教育最多排在全国第三梯队,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第二梯队的江苏、湖北、陕西、广东等相比差距比较大。
关于浙江高等教育发展不突出的现状,您是否认可上文提到的四点因素?
您认为还有哪些导致浙江高教发展稍显滞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