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2023-06-15 00:27:14)此文大家放心阅读,不是广告,就是我多年积攒的一点心得,或者吐槽而已。
我经常对人说,我就是个二流老师,上不得什么台面,也就是混碗饭吃的把式。周围人就说我得了便宜还卖乖。这时我老婆就会说一句,他确实是这么想,只不过在他的眼里,就算是全国优秀教师,也未必是一流老师。
看看,有这样拆台的老婆,我怎么可能红呢,对吧。
不过她说的确实是我的想法,在我眼中,老师基本上分为三个等级:
三流的老师教知识
二流的老师教习惯
一流的老师教理念
对应到韩愈《师说》里面的等级就是,三流的老师只能解惑,二流的老师算是授业,一流的老师才是传道。
Part1三流老师
这是市面上类型最多的老师,也是最常见的老师,水平高一点的,能把本门知识讲的娴熟无比,水平差一点的就只会就题讲题。
这类老师当中的优秀者,往往是家长比较喜欢的。因为大部分家长其实不怎么懂教育,所以他们只能根据老师的技术水平来判断老师的水平。像我多次跟家长沟通,讲了一大堆教育原理,家长的反应都是将信将疑。最后拿出看家本领,当场15分钟内写篇作文,家长们才心服口服。
这其实很无聊的,但也没啥别的办法。
因为家长认为老师能把知识点讲清楚,孩子成绩就会得到提升。
可惜事情从来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孩子的天份。
对于聪明的孩子,就是悟性比较高的孩子,有技术水平很高的老师教,那迅速出成绩。可惜这种孩子比较少,撑死了也就是全体学生20%。
剩下孩子的学习问题,大部分都不是学习的问题,而是压根不愿意学的问题。比较典型的行为是,做道题可能只用10分钟,但说服孩子做道题,100分钟都不一定够。就这样的学习效率,还指望成绩能突飞猛进,开什么国际玩笑。
对于老师而言,技术水平肯定得比大部分孩子强才行,否则确实没法教孩子。但问题是需要强到什么地步。
我个人是比较反对老师的能力与学生的能力差距太大的,估计高一两个等级就差不多了,水平再高就有问题了。例如我有段时间手特别顺,满分作文都是信手拈来,可那段时间是教学成绩最差的时候。因为水平太高了,就很难理解学生的困难了。随便一句话我恨不得能改出十八种花来,学生光顾着佩服了,可一句都模仿不出来,反过头来问我,你是咋想出来的。我当场就愣住了,是啊,我咋想出来的,好像脑子里自动就会冒出来似的。这就没法教了。
同样,数学也一样。我原来见过一个奥数教练,当地很有名的,可他儿子从来不让他教数学,宁愿另找老师补课。我问为什么,孩子回答,因为他说的就没一句是人话,光一道函数题,先能把变量自变量的来龙去脉讲半天,包括背后的映射思想。我说听不懂,他还嫌我笨。就这样的老师,谁愿意跟他上课。
当然,类似的情况并不常出现,倒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事儿常有,即老师其实也不怎么会,还想着把学生教会,这肯定会被问住的。
不过,这并不是此类老师的核心麻烦。
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解决问题的效率太低。因为孩子每次只能学会一个知识点,所以老的不断的努力上课。
Part2二流的老师
进阶到这种程度的老师,基本上就没啥好东西了,因为教学手法基本上都不怎么走寻常路。核心原因很简单,就是寻常路就解决不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就这么说吧,至少初中以前的各科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稍微努点力就能考出85%以上的分数。如果孩子还考不到,猜猜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必然是学习习惯出了问题。学习习惯的效率低下,就会导致成绩长时间上不去。
这种习惯可不是简单的做题方法,背后还有一整套的生活习惯。就像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老是粗心怎么办。
这粗心和粗心可不一样,有些孩子是概念理解不到位,有些事训练的强度不到位,还有的是学习心态不太对。各有各的解法,不可能一招通杀,全都能解决的。
概念理解不到位,就是悟性的问题,那就需要教如何深度思考,如何总结经验。训练强度不到位,这背后就是生活习惯比较糟糕,没有严格检查的意识,光想着完成作业了事。学习心态不太对,是老想挑战难题,看不起简单题,觉得糊弄了事就行。
这背后对应的是整个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对应的性格也不一样。所以就得一个猴一个拴法,没啥办法能全都搞定。
因此进阶到这程度的老师,就懒得关心孩子哪些知识点不会了,因为关心也没用,反正孩子不会的地方挺多的。不过这是孩子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解决的是,孩子学习西关有啥问题,该如何调整。因为习惯调整好了,知识自然就能学会了。这就是以一当十的教法。
这种教法也有弊端,就是前期的准备时间太长,毕竟学习习惯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家长未必等得了。但这种方法后劲绵长,因为后期错误习惯改掉50%,成绩自然突飞猛进。只不过最后成果就不知道被谁摘走了。
特别注意的是,在初中以前,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教还有可能教出好学生,但高中根本不可能,因为知识太多了,尤其是数学,连我这种一年不做题,都手生的做不对题,更何况学生。高中生大面积不及格,本身就是应有之意。从小就没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面对海量知识,可不就得一个脑袋两个大。
所以别老说我国教育不合理。其实安排的挺合理的,因为它的设计原则是,小学知识量最少,就是指望养成各种学习习惯的。初中开始放量学习,让习惯加强,轮到高中就该收割了,毕竟高中知识都搞不定,还指望大学能进行自主的海量知识学习啊。
可惜目前实际教学并不是这么个情况。小学知识简单,所以孩子分流,要么搞奥数,要么放羊。搞奥数的还能多学点,放羊的估计就得一路放下去了,直到中考前期着急,然后就该问出三个月如何能考出满分了。
Part3一流老师
这种老师,某种角度看,就不像是个老师,更像是传教的,成天说的云山雾罩虚头巴脑的,但格调很高。万一问道题,人家还嫌弃你水平低,谈什么题啊,俗。咱得谈教育明白不?
当然,这不是一流老师,这是大忽悠。
不过真正的一流老师,确实是像个传教的,但不是唐僧那种叨叨传教,而是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任何孩子不想学,都是理念层面出了问题,但怎么改正这种理念,就很难说了。不过结果我倒是知道,教出来的孩子,一般三观超正,而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统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这背后的核心原理,人的行为都是自身观念的产物,因此观念正确,那行为自然差不到哪儿去。就像吃饭一样,如果总觉得垃圾食品好吃,那怎么都改不掉贪嘴的毛病。但如果吃就是吃营养,偶尔放纵一把,也不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健康问题。
只可惜这种老师太少了,因为能达到这地步的老师,还当什么老师,干脆当教员得了。
前一篇:中高考各地难度,正在巨变中
后一篇:普通孩子要不要去学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