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概念解读|“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

(2023-03-20 10:10:36)
概念解读|“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

小斯当东觐见乾隆

马戛尔尼使团副使乔治·斯当东爵士的儿子托马斯·斯当东,靠着船上学的几句汉语,博得了乾隆皇帝的欢心。后成为英国下院议员的托马斯·斯当东,作为鸦片贸易的代言人,力主对中国开战。因其曾两次出使中国,对中国有相当了解,故他的“只有用武力才能敲开中国大门”的看法影响很大,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近代外交”,是指以国际政治生活规范为指导,接受并运用国际法原理、国家主权理念和均势理论,通过谈判等和平手段,执行其对外政策并调整国际关系的对外活动。这就是说,近代外交强调国际法原理、国家主权理念、均势理论和和平手段。从中国历史来看,近代外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清末;第二,北洋政府时期;第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历年考情来看,高考试题主要考查“近代外交”的起步阶段,即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并且主要考查它的外延,即近代外交的表现。一是外交观念由传统“夷夏观念”逐渐转变为务实观念、平等思想以及独立自主理念。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理念基本上是宗藩观念,以天朝上国姿态对外实行“朝贡制度”,接纳周边亚洲国家的朝贡,册封朝贡国的君主,将与中华民族文化不同的西方国家一概以“蛮夷”视之,采取“厚往薄来”的方式,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战败,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卷入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身,并且由被动模仿西方先进的外交观念处理外交事务转变为能够主动熟悉并利用国际上的外交规则来维护国家利益。



制茶作坊

随着饮茶在英国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对茶叶的需求也随之扩大。由于中国是英国茶叶的主要提供者,因此茶叶成为中国对英贸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据悉,19世纪初时,英国自中国输入的商品中茶叶所占份额竟达90%。这使得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顺差,大量白银入口中国。
概念解读|“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


二是对外机构的设置,由职权不明的兼职处理外务部门到专门机构的设置。鸦片战争前,朝贡关系主要由礼部负责;对俄交涉主要由理藩部负责;与其他“互市之国”的贸易关系主要由粤海关和十三行负责。在清朝的政府体制中,并不存在专掌外交的机构,遇到像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国际交涉,清政府也只能派遣临时性的钦差大臣负责。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胁迫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有了专职的政府外交机构,之后又设立多个机构,比如洋务局,外务部、领事馆,迈出了近代外交的第一步。三是外交策略,由盲目排外到文明排外。所谓“盲目排外”是用野蛮的方式切断与他国的联系而看不到长处。比如海禁和闭关锁国,乾隆皇帝有诗云:“宁可求全关不开”,这体现了对西方人的深深疑忌。而“文明排外”则是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来达到挽回国家主权的目的,比如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运用国际舆论,诉求国际组织,派遣驻外大使,建立职业外交官制度,国际结盟以助外交。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郭嵩焘抵达伦敦。按照国际法,派遣公使要以国书为凭,驻在国只承认公使一人。然而,清政府只是按照传统外交方式递交谕旨,并且按照过去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了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是不运用国际法的典型例子。



鸦片战争后广州港的“繁荣”景象

商馆洋楼鳞次栉比,西方列强旗帜迎风飞扬,外邦舟船穿梭如鲫,身临其境如在西洋。

概念解读|“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


三是体用方面,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奉行以“礼”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在这种结构模式下与藩属国开展交往。朝贡体系并不是有明确法律确定的制度体系,而是从西周分封诸侯开始宗主国与朝贡国之间建立的一种有明确等级区分的交往关系,并且是以炫耀武力、追求珍宝为目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大量丧权辱国的条约,以“礼”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反被西方列强利用,中国也在不断的挫折中对西方世界的认知不断清晰,外交观念发生变化,直接导致了对外政策开始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为目的,处理方式也更加成熟。四是参与外交主体,产生了国民广泛参与的国民外交。在国民意识兴起的背景下,人们意识到国家并非属于君主一人,而属于全体国民,这就由以往传统外交中单纯的政府外交转变为有国民广泛参与的国民外交,即国民通过自身的努力——集会、演讲、创办报刊、组织社团等多种方式影响政府外交,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2018·全国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制定舆论宣传策略”“运用公关手段”“西方媒体”是近代外交中明显运用国际舆论来调整对外关系的策略。因此,日本深谙近代外交。根据题干材料“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即对于日本通过近代外交中的舆论策略维护国家利益,清政府却无所作为,亦即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



                        

参考文献:

[1]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94-206.

[2]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17.

[3]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8-25.

[4]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64-77.

[5]任云仙.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外交观念近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3-1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