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些大学教材缘何遭吐槽?为评职称而攒,非为学生而写

(2023-02-16 20:54:19)
不久前,上过大学的人纷纷对高校教材开起了“吐槽大会”。其中比较集中的“槽点”是,不少国内高校教材普遍不太“走心”,或者说是不太用心,总是给人学者无趣、教者受累的困惑。这种感觉还相当普遍,并不局限于某所高校、某个专业。

这些吐槽大都是直接点名批评,指出的问题也都是有理有据。比如这些年来网上吐槽最多的某教授编写的《C程序设计》,有人编辑整理了整整50页的纠正文档。其中很多属于基础性错误,有些错误代码敲上去无法完成编译和运行。对初学者来说,这会严重打击学习积极性。而这些错误直到发行1700多万册之后的第5版才做了修订,可以说对反馈回应相当缓慢。

还有大学挂科率比较靠前的线性代数、量子力学等课程,其实跟教材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总之,各个专业总能找出奇葩教材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东抄西摘,低劣的复制粘贴,最后千篇一律,搞得佶屈聱牙,让人望而生畏。有些教材之低劣,用误人子弟形容也不为过。

相比之下,那些被吐槽的国内教材,总能找到相对应的更好的“平替”。而这种“平替”多数是国外教材,它们具备某些明显的优点。比如国内教材某些时候只会告诉你结论,或者是简单的基本推理过程。而国外教材则会一步步告诉你推理过程,还会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翔实、耐心、细致,生怕你看不懂。再比如国外教材常常图文并茂,让你读起来会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学习乐趣。

不夸张地说,不少学科使用国内劣质教材,老师手把手地教可能学着很累,甚至是“学废了”。使用一些国外经典教材,没有老师教,自己都可以完成自学。事实上,很多学习能力强的人,就是不满足于学校指定的教材和教学,自己去找国外优秀教材和视频来自学的。

造成这种明显对比和反差的原因,主要还是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国内教材,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首先面对的是教材的编审人员,然后是各个高校的选择,最后才是终端消费者——学生。学生是那个真正花钱的人,却又是最不重要、最不被重视的人。

为谁而写,决定了一本大学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国外教材的编写,则需要直接面对读者和学生的挑剔。竞争直接由市场传递过来,学生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本教材的成败。这样一来,教材编写者不仅面对的竞争更激烈,而且得到来自市场反馈的信息也更加直接和高效,迭代更新的速度也就更快。

国内教材问题的反馈环路,明显复杂低效。编审人员不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往往又无法直接反馈给编审人员。网络普及后,大家一吐槽,才发现这是整个高校教材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然而,吐槽归吐槽,问题并不会因此有多大改观。最多就是,大家都知道了更好的学习渠道。但是,多少教材费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正是缺乏了来自市场的直接反馈,不少教材编写者只能感受到教材被使用的好处,却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惩罚,所以改进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说,一开始很多人编写教材的目的就“不纯”,就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去的。为了编写而编写,为了职称而编写。部分教材编审人员把关也不是那么严格,甚至还不如某些期刊严格,而且编辑、校对工作量巨大,又没有足够的激励,所以教材出现各种低级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外教材这一点做得更好一些,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一本好的畅销教科书可以让作者一辈子衣食无忧,教材为学生而写、为市场而写,大不一样。当然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国外教材普遍都很贵,美国一本中学教科书就要一百多美元,有很多学生用不起教科书。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中国的大学教材编写通常是由一个知名教授担任主编,然后由一个或者多个课题组来组成编写小组,最后每个人负责撰写其中的一章或几章。这其中主编的名气很重要,但他可能也是实际参与工作最少的人。而下面几个人完成章节的撰写,语言风格、趣味性都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质量当然也就很难保证。

总而言之,积极性、责任心,这些东西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激励机制引导,基本就会沦为口号。这一点在国内教材质量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不过好在,互联网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渠道,真正想学东西的人总能找到优质的学习资源。

(作者系经济学者)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张是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