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时代,人大毕业的广州女孩回不了广州
(2023-02-10 20:14:27)高中毕业已八年的学生静静寄来了一箱苹果给我。苹果不贵,情义很贵。作为中国人大毕业的高材生,在这内卷如此严重的时代,她两次考研失败,两次考广州市的公务员失败。最后退而求其次,才考上粤西一个县城某局,成为一个四五线城市的小公务员,没有后台的她,要想回来广州找一份编制内的工作,难!广州,成了她回不去的家。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这一箱苹果,让我想起了她的中学时代。她一直以来就是个学霸。初中时在广州市第二中学,中考时没发挥好,考到了我们学校。她高一时,我是她的班主任。那时的她,文文静静,柔柔弱弱,成绩却总是排在前面。高二分班时,她没有分到我班上。或许是缘分吧,她特别喜欢我,所以就算不在我班上了,有空她还是会到办公室来找我。
高三时,她们班换了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语文老师。她不能接受这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语文成绩急转直下。她哭着来找我,说语文课根本听不进去,怎么办?!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果课堂内容没听,就算学生自学能力强,心理上也会越来越焦虑。
我努力把这个老师的各种优点列出来,一一跟她分析,让她能从心里认识到老师的长处,从而不抗拒老师,让她上课尽量试着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没弄懂的内容及时找我解决就行了。由于我与她这个语文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静静怕找我问问题会被她语文老师发现而让语文老师觉得不爽给她“穿小鞋”,所以每次她来找我时都先确认这个老师不在才象做贼一样猫着腰悄悄地坐在我的办公桌边。
在这样的操作下,她的语文成绩才慢慢恢复正常。她的作文不稳定,在最后一百天备战时,我要求她每周写一篇作文给我批阅,我给她提出修改意见,她根据我的意见再重新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高考语文成绩是135分,是当年我们年级高考语文最高分。她的语文老师非常高兴,逢人就说她班上的静静同学语文在她接手后学得最棒,成绩突飞猛进,言下之意自己功劳最大。只有静静自己知道,这135分是怎么得来的。
静静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人大毕业后,她想回广州工作,然而,广州考公实在太卷了,她考了两年都没考上。第二次考时,她还专门在广州一个图书馆附近租了一间房,静心备战,还是没有考上。
两年后,她选择了考小县城编制的路,最后考进粤西一个县城某局,成为一个小公务员。现在的她,面临着在哪成家的问题。想回广州工作,太难了!除非放弃编制,找个工作还是可以的。但她又难以割舍这个编制。在县城工作,如果在这成家,那孩子以后能享受的教育资源就少了。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算是当年的学霸,如今也是一样的迷茫。
这个学生的经历,在这个内卷时代的中国,就是一个缩影。上万清北毕业生抢着当中学老师的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在内卷化如此严重的浪潮之下,你要么选择成为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要么选择成为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无论怎么选,难题都始终存在。
而答案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