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别把娃鸡反了
(2023-02-09 15:50:45)为什么会越来越减?为什么要进行双减?其实跳出我们自身的角色,在一个局外人来看,能相对客观的看出现在鸡娃的现象是不大正常,如果没有人阻止,内卷只会愈演愈烈。
双减后,压力都增加给了父母,对这种说法暂不置可否。
我们谁都很难不被身边的环境裹挟,不过最终你看身边那些脱颖而出的人,要么是天赋出众,要么是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谁的成功都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
鸡娃与躺平本不是对立面,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没有对与错,不过首要的还是要搞清楚鸡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无论如何,不可人鸡亦鸡,没有个性的教育注定都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两个孩子完全一样,性格、家庭环境、成长环境都不同,强制培养成一种“应试机器”,是一种悲哀。
大多数学霸的成长之路其实都不可模仿,而他们走的弯路却需要注意。一切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执行,学和习是两种行为,学是接受新知识,习是产生新行为,学是知的过程,习是行的过程,只有知行合一,即学又习,学习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低年级就介入小奥课程是一种不理智(如果真有天分,就跨级学),时间就那么多,更应该把重心放在锻炼锻炼身体,重点抓抓语文和英语,语文考察范围甚广,所以就需要日积月累,语文也是最难短期内提升的学科,文学边角料对提升文学素养的帮助不大,学好语文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当积累的知识足够多的时候,再加上自己的经历,如果这时候再激发出来好奇心,那么才是真正的大语文。
英语同样也是适合尽早介入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很难拉开梯度的一门学科,目的是高年级后,如果想要过择校这一关,提前腾出时间。
在北京而言不是所有城区都需要走奥数这条通道,东城区是三次派位,全北京最简单。西城区有全区派位、登记入学、学区派位、九年一贯、直升、民办、特色校等,而DZ也是穿插在以上的升学方式中,多看重三好,其次是六上统测,西城区区三好的比例是20%,全北京最高。海淀相对复杂,一次派位(登记入学、公办寄宿、民办摇号、直升)、九年一贯、民办、大派位等,复杂指的是DZ信息越来越隐蔽,你去翻看我2019年写的东西,基本都很透明,自2020年开始,就越来越隐晦,或者仅能在少数社群分享一手核心消息,到了2022年更是如此,因为其特点,不可能放在阳光底下,也越来越没有意思,不过既然还有机会,九还需要面对,想要争取更多主动权,就得付出相应的努力,且要做好科学规划。
海淀首要还是看小奥,其次是三好等校内荣誉,有少数学校,三好是必须项,还有一部分学校,三好是辅助项,可以适当降低对小奥的要求,当然这也不一定是必须,而特长类,除非非常长,否则也就是辅助作用,和英语以及语文类的证书差不多,在没有前两者的基础上,没有决定性。
所以小低年级兴趣班,可以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先做短期且全面的尝试,看孩子在哪方面有天分,可以留下来,而大部分的兴趣可以在小中阶段砍掉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
海淀苦,海淀累,海淀家长很崩溃,但确实海淀也有更多的机会,自我选择的机会,也有更多的(优质)学位。
朝阳区之前被称作小海淀,因为也有一定规模的点招,不过现在规模在减小,但并非没有,不过更多的是看统测、三好以及机构助力作用或许更大些。
而丰台点招是“最理想”的点招,凭借五下六上统测成绩即可被点,难于课内却不同于小奥,尤其是附加题,区分度是有的。
再除了亦庄和通州有少量机会外,其他城区基本就是摇号入学,或者选择民办校摇号进入主城区。
小奥看天分,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没有,努力多了,成绩便有了。
一般在五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没有接近真实二等奖水平的学生,就可以放弃靠小奥择校这条通道了,以前或许还有机会,但是随着家长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卷,在简历层面线上比赛拼的是个数,而除小强外,绝大多数普校看重的是简历。如果没有明显弱科,可以走小升初考试路线,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寻找真实且靠谱的考试机会,假的不算。
线上比赛考察的一方面是孩子小奥水平,另一方面是考察家长,是否参与这个过程,所以水分也就会相对大了不少……
择校最重要,却不是最重要,鸡娃无止境,进了重点初中又要考虑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又要考虑重点大学,之后还要担心能否找到好工作,现在就业率很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想我们谁都无法准确预知十几年后的就业环境。
做事先做人,人格的培养在什么时候都重于能力和成绩,而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会割掉无数孩子梦想的翅膀。
后一篇:女人暗恋一个男人的三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