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还是“反映”?该用哪一个?
 (2023-01-30 17:59:39)
	
			
					(2023-01-30 17:59:39)		在高考命题中,“说明”和“反映”作为设问动词,目标都可以指向历史事物的背景(理由/原因)、变化、后果(影响)等,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很难说有多大区别。不过,相对于“说明”,“反映”更多地要指向历史事物的深层结构。此外,根据二者的词义和使用规范,如果命题时选择用“说明”一词,必须保证题干对正项而言有充分的历史信息,而“反映”类的试题,则可以提供部分或点状信息即可。
在情境化、客观化命题的趋势和要求下,“说明”“反映”成了历史选择题命题的高频设问词,近三年来,前者在全国卷选择题中出现了9次,后者出现了16次。两个设问词之间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个?二者可以对换吗?
词义分析
“说明”是动补结构,重在“明”,在《现代汉语辞典》中有如下释义:解释明白:~原因|~问题。解释意义的话:图片下边附有~。证明:事实充分~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大部分情境中,高考命题采用的是第种释义。
“反映”是偏正结构,重在“映”,在《现代汉语辞典》中有如下释义: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美丽的白塔~在湖面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这部小说~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把情况~到县里|他~的意见值得重视。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人的心理(感觉、表象、观念、概念、情绪、愿望、意志等)是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大部分情境中,高考命题采用的是第种释义。
典型案例分析
在高考命题中,“说明”和“反映”作为设问动词,目标都可以指向历史事物的背景(理由/原因)、变化、后果(影响)等,如:
[例1](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例2](2020·全国1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例3](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例4](2020·全国2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很难说有多大区别。不过,相对于“说明”,“反映”更多地要指向历史事物的深层结构,这一点在主观题的叙述中更明确地得到了体现,如:
[例5](2018·全国1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略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例6](2020·全国1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在例5中,“反映”用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某个故事情节所指向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属于从局部(个体)出发指向历史事物的整体,或者从下位信息指向上位信息,如安庆内军械所、开平煤矿的开设指向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指向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在例6中,“反映”用于从具体的历史现象指向抽象的人的思维和时代特征。因此,如果我们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结构和历史事物的本质的掌握情况,用“反映”作为设问词可能更恰当一些。
此外,“说明”是要解释清楚、明白,“反映”则可用于由点状信息指向深层结构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那么在题干信息的提供与组织上,二者就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了。根据历史学科的规范,要想解释清楚、明白一个历史事物或者历史结论,必须具备足够数量和角度的证据,因此,如果命题时选择用“说明”一词,必须保证题干对正项而言有充分的历史信息,而“反映”类的试题,则可以提供部分或点状信息即可。其逻辑示意图如下:
再举例说明:
[例7](2021·广东卷·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例8](2023·广东部分学校高三1月联考·1)秦汉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温润,北方地区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以采集渔猎为生。汉代常见的流民亦不乏以此为生者。秦汉以降,历代朝廷反复劝农、鼓励耕织,汉代时零星存在的“好稼穑”之地到唐初渐成广布之势。这一变化(A)
A.利于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B.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
C.表明封建小农经济范围扩大 D.反映出环境变化决定民众生计
例7曾经引起过一定范围内的争议,一些师生认为材料仅仅提供了两个个例就得出“共识”的结论,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不过,如果从“反映”一词的释义来看,其逻辑是恰当的。例8很少有学生选B项,理由基本都是认为材料没有提供农业耕作技术的信息,所以B项与材料无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将B项修改为正项?个别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将选项中的“说明”改为“反映”,这在逻辑上就可以成立了。从题干来看,“好稼穑”之地(即良田)从秦汉时期零星存在到唐代“渐成广布之势”,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比如铁器牛耕的推广、耕作经验的逐渐成熟等,从良田范围扩大的现象指向耕作技术发展的本质,是符合“反映”一词的使用规范的。
历史研究始终是带有遗憾的一门科学,我们不是总能为某个历史现象的解释找到完全充分的证据,使用“说明”来命题的时候务必要慎之又慎,这也是为什么近三年的全国卷中,“反映”的使用量是“说明”的近两倍的原因。不过,命题者也做出了一定的变通,就是将“说明”表述为“这可以(用来)说明”,在逻辑上就安全得多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前一篇:长沙市中学六大集团内部竞赛一览表
										后一篇:幽默是智力过剩的表现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