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奥赛惨败于浙江引思考:如何看待差距,还要不要搞奥赛?

自古江浙出人才,院士人数江浙雄霸全国前二,江苏学子的竞争力自然很强。但出乎意料,2022年中学生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江苏却惨败于浙江。今后该如何对待奥赛?网友众说纷纭。
一、怎样看待江浙奥赛差距?
2022年的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无论是金牌数,还是入选国家集训队人数,江苏都惨败于浙江,也落后于不少省市。例如,奥数“国集”入选人数,1::11,江苏只有浙江的一个零头;五大学科国集“入选”总人数,10:45,江苏不到浙江的四分之一,在22个省市中仅排在中游,第11位。
为什么会如此悬殊?众多网友留言指出,主要是高考奥赛不加分了,且江苏严禁奥赛,学校都不搞奥赛了,而浙江还在搞奥赛。
对此,网友“自在凡心通明”说:“江苏早就不提倡搞奥赛了,学校和学生都没动力。”网友“怎样的世道”说:“主要是苏南这边对教育管制太严,导致尖子生分散,不能形成超级中学,使得尖子生过得太安逸了。若苏南能像苏北那样跨县市招生,或者像外省那样跨省域挖尖子生的话,江苏就又是另一番局面了。”这么一说,对于江苏的滑铁卢,似乎也就能理解了。
对于江浙奥赛差距,江苏网友的看法各异。
有的人痛心疾首,感叹江苏在这方面已经由领先到落后,被浙江全面超越并甩远了。
有的人戏谑调侃,网友“智者Bu入爱河”说:“没事!我们江苏要搞大语文、大英语。高考考个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就行了……物理、化学、生物随便教教好啦……”
有的人充满自信,网友“那么当年”说:“江苏没有禁奥赛之前,一个南通启东中学吊打全国……”网友“0o破冰船”说:“江苏政策原因,搞奥赛的氛围没了,其他省份应该感谢江苏,不然以江苏的实力,和浙江差不多,奥赛可要比现在卷不少。”
有的人直面现实,网友“博学多才的海燕TG”说:“江苏人应该正视差距,不行就是不行,不要找借口。”网友“丿墨花”也说:“不行就要承认,又没啥丢脸的,追上不就行了?”
有的人比较理智,网友“超爱煜”说:“家长比较现实,这条路是一条险路,而且现在政策也不鼓励。”
有不少网友则认为,奥赛是江苏玩剩的,也曾创造过辉煌的战绩,现在禁止奥赛反而是一种进步,而浙江搞奥赛是在走江苏的老路。
网友“南侠玉猫”说:“江苏的学校禁止奥赛非常彻底,奥赛在江苏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奥赛只是一场孩子们的智力游戏,与未来发展好坏并没有直接联系。”
网友“030cat030”质疑奥赛:“都到了这个年代……奥赛这种还有啥意义么?”
网友“Man3219”干脆说:“这种东西只会害了孩子。”
“用户59280369785”认为:“竞赛成绩越好,说明基础教育越畸形,内卷越严重!参与过的人都知道,竞赛就是‘提前学’,中学、甚至大学的知识提到小学。这种学习方式是利是弊,有待时间证明。”
也许是基于以上认识,江苏选择了严禁奥赛。“偶遇铁粉”指出:“江苏贯彻快乐教育比较得劲。”有那么一丝讽刺,但也道出了江苏追求给学生降压的努力。网友“飞云养赏”则赞赏地说:“教育导向看江苏”。
二、奥赛到底还要不要搞?
奥赛到底要不要搞,全国是否要向江苏学习?换句话说,江苏要不要解禁奥赛重新搞,而浙江是否要给奥竞降降温?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有利人们才会去做。要不要搞奥赛,要看奥赛对考大学有没有作用,对今后的发展有没有好处。
我们知道(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信息差,信息灵通的家长早就研究透了),早年奥赛选手是有机会获得高校招生优惠的,且优惠还不小。只是从2015年起,这方面方面有了变化。
教育部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奥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突出者、体育特长生等五类加分项目。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表示将全面取消包括奥赛在内的5个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2022年7月20日,教育部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了“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意味着奥赛选手在中小学招生中也加不了分。
那么,是不是竞赛生的路被堵死了?以后就可以不搞奥赛了?
2022年国内各高校自主招生是没有了,但取而代之的高考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都对学生竞赛成绩有所要求,包括清北在内的名牌大学,尤其青睐五大学科竞赛类考生。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招生过程中,先根据高考成绩(占85%)取得入围资格,然后参加高校的综合考核(一般是笔试+面试,占15%),最后根据总成绩录取。
强基计划遵循“一校一策”的原则,言下之意,各所学校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有一定自主性,这显然对竞赛生有利。一些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竞赛生可以破格入围强基计划,原则上其高考分不得低于一本线。至于考核,你懂的,想要竞赛生难吗?所以高考分重要,但考核分也许更能决定乾坤。可以说,搞过竞赛的,不管有没有大奖,只要高考分够了,后面的进程还是有优势的。
所以竞赛生的路,并未堵死,竞赛仍是“极少数”学生破格录取的通道。强基计划如此,综评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也差不多这样。你不去搞,就相当于少了一条路,一条艰难而有一定收益的路。
竞赛生,会不会因为竞赛耽误其他学科学习,导致高考分够不上强基?
对于怕够不上强基,基于奥赛的特殊性,可以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会不会因为担忧进不了男足,进不了世界杯决赛圈,就不踢足球了?会不会因为拿不了世界冠军,就不学乒乓球了?显然,只要有利可图,照样有人去干。
竞赛生最大的问题,是搞好竞赛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平衡。搞竞赛,是一个不断主动放弃或被动淘汰的过程。期间,竞赛生要通过平时检测,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作出评估:自己适不适合走这条路?要不要中途退出?至于要坚持到何时,相信大多数考生和家长会作出智慧选择。
苏南某市网友“生逢六月六”说,他的孩子高一时全市化学第二,高一因故没有复试,高二进了复试后,“要参加省队集训,怕耽误高考,直接放弃”,结果参加高考,成绩位列全省前300名,被浙大竺院录取,现已经国留学。在为他们理智选择点赞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到竞赛生学习能力之强。一般竞赛生搞竞赛的同时,其他学科也未必会落下多少。
搞竞赛自然会卷,那么不搞竞赛就会轻松了吗?
对于浙江的卷,网友“雪羽寒0o”大吐苦水:“浙江现在教育太卷了,我儿子才1年级,每天放学作业要做到至少8点。小区里有私立小学的,说是要做到10点,各种打卡,说是没书面作业,但谁也不敢真不做,卷死了。”
但要想到,奥赛生除了拿大奖方便进高校外,也可以凭借高考裸分上大学。这是不是相当于路更宽呢?而那些不搞奥赛的,会不会更卷呢?
江苏网友“投资砖家王多鱼”说:“江苏都明令禁止学校组织参加奥赛好几年了,要参赛就是以个人名义。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那么重,学校要是不组织,是没人参赛的!”
对于竞赛生来说,最难的也许不是竞赛本身有多么卷,而是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地把握进退的时机。
竞赛生进了大学后,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我们知道,大学里有各种社团,有各种学科实验室。大学需要某方面拔尖,这与具有强项的竞赛生正好契合。获得大奖进国家集训队的,自然可以收割清北门票;未获大奖的,即使没有去理想高校,到了次一点的大学,只要在竞赛学科方面拔尖,也有较大机会成为大学里的赢家。
竞赛生,其艰辛程度和心理压力非同寻常,这培养了勤奋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竞赛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相对要强一点。据说大学里存在着这样一个鄙视链:竞赛保送生鄙视状元,状元鄙视普通学生。竞赛生读研、读博时,更受导师欢迎,更容易录取。
当然,参加奥赛需要一定的条件,尤其是天赋。走到顶端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充当分母,难以突破某一层的天花板。不仅奥赛如此,其他方面也存在二八定律,这是普遍的现象。
竞赛还要靠名师和烧钱。除非是天才,想凭个人自学奥赛拿到国奖,有点天方夜谭,而且成本也高。“985老师家长校友群”的网友“朴华”证实说:“以前江苏的化学竞赛,暑假去南京一次大概要花费5000左右。”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可以免费,例如该群的“688”网友说,他儿子参加过数学和物理假期培训需要收费,后来都是江苏数学、物理、化学等协会免费培训的。这种免费,属于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如果没有禁止奥赛,学校聘请名师,可以跨区招尖子生重点培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那么自然容易出成绩;而且学校出钱的话,学生家庭负担也会相对轻一点。一些网友就认为浙江存在超级中学,对培养奥赛生有利。
所以说,奥赛生还有路可以走,只是现在更艰难。
实际上浙江也只有少数学校搞竞赛,而江苏也有人在搞。网友“自由远山QTo”的评论可谓形象有趣:“(搞奥赛)浙江:正规军。江苏:散兵游勇。”
对于奥赛,我的愿望是什么呢?
我希望奥赛题目出得更有价值,让脱颖而出的参赛者,真的有很强的创造力,将来能成为国之栋梁。也建议参加奥赛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兴趣爱好,作为一个提升能力素养的项目。就如小孩打篮球和练钢琴,不一定就要成为球星和钢琴家。若中途感到不适合,自然也可以果断放弃。学与不学,不应武断粗暴地一刀切,除非奥赛生的路真的断了。
最后还是引用网友“养心堂主人”的话作结:
“我对奥赛的看法是,参加奥赛学习和培训的人要多,因为这些数学物理化学方法的培训,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极大的好处。至于奥赛得奖只是少数人的事,而且和是否在数理化上有大成就没有太大关系。
我认为强化奥赛教师队伍(指注重教育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大学习奥赛课程的人数,对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