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高中实验班的现象,反思小学教育的本质

(2022-12-11 10:00:20)
天海老师,你好!

儿子四年级,我和老公都很重视孩子教育,愿意为他花钱花时间,但结果总是不如人意。而朋友家的女儿,妈妈忙着做保险,爸爸是装修工,两口子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女儿却出奇的优秀,你说气人不气人?我知道小学很重要,但小学教育的重点究竟是什么?麻烦老师分析一下,谢谢!

大家好,我是天海!欢迎来到“小学生家长必修课”。

这位家长的情况,并不少见,让辛勤耕耘家庭教育而又未达预期的家长很受伤。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方向错了,二是方法错了,第三是最难听最扎心的,天赋一饼(注意,是一饼不是异禀哈)。有的孩子,哪怕是家长、老师和孩子都愿意多花10倍(实际不可能做到)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在学习上或许能上升一两个台阶,但还是无法跟上班里相对优秀的孩子,在学习上付出与收获严重不对等,天赋,我们真的无法回避。


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过年时遇到在成都七中的师兄,之前在泸州市内一所国家重点高中带实验班,关于他们班孩子的天赋问题,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让我们来听一听。

我那个班是全市最有前途的班之一,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上985。其中10%-20%的学生确实是天赋过人,但家境很差,父母啥也不懂,不过孩子根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聪明的不得了,一看就会,老师们更多是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别分心就行了。

剩下的都是正常人,可能比正常人强一丢丢,不过不会太高,这些人最大的特点是掌握了学习密码,有特别好的习惯。对的,学习其实是个技术活,跟脑子没啥关系,擅长学习的人,脑子一般,也能学得很好。这部分人家境都很好,父母有学历,也有家底,可以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从小就培养各种好习惯。比如我们经常说的,预习复习、针对薄弱环节反复练习、扎实基础什么的,看着容易,操作的时候难死你,事实上大部分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所以,自己当初一塌糊涂,自然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孩子啥样,只能随缘了。

我的感触是,现在名校基本是靠“天赋异禀的穷人”,他们目的性相当强,执行力特别棒;剩下的是家境殷实的从小培养良好习惯的中产,其他大部分是陪跑的。

欢迎回来,大家听完师兄的分析,是不是像被扔进了冰柜,透心儿凉,看不到希望了?是不是在想,我的孩子不就是那个陪跑的吗?

别着急,师兄最后一句话有三个关键词:天赋异禀的穷人、家境殷实的中产、良好的习惯。你可能不够穷,也或许不是中产,那第三个关键词便是我们的机会:对,那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从高中实验班的现状,反思小学教育的本质,在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究竟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说两点。

一是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
如语文的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高正确率的培养,科学学科,要培养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可能,不少家长朋友在想,这些不是老师的职责吗?是的,但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天赋异禀的穷人”,没有有极强的目的性和执行力,那你得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些事。一个班几十个或两个班100多号人,谁也不敢保证你的孩子能否跟上。


二是习惯的养成。
大家都知道,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什么才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特别多,而小学生们普遍缺少而又特别重要的,我给大家罗列一些:比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时间管理的能力、主动学习的习惯、高效学习的习惯……这些习惯养成了,不保证能进实验班,但至少是一个不错的陪跑者。

平日里,朋友们都在调侃,想把娃养好太耗神、太耗钱了,不要说三胎,一胎我都不想生了。的确,物质越来越充盈的今天,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要求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卷”得有些朋友喘不过气来。但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真不是得多么优秀或成绩前矛,只要我们能配合老师夯实学科素养,养成良好习惯,越往后后劲越足,越往后,老师、家长、孩子都能越省心,一定必须是实验班,清北和985吗?能做一个优秀的陪跑者,也挺不错的哈。


扬长避短,是老师和家长们很容易犯的教育认知上的错误。发扬长处比较容易做到,因为是他喜欢的、擅长的,很容易坚持,也很容易见成效;而避短就难了,因为一些不足是来自基因、源于家庭等深层次的因素,这些是很难避开,也很难见效的。不要总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家比,如果他常说我同学的爸爸如何优秀,同学的妈妈多么漂亮,你作何感受?

最后,除了夯实学科素养和养成良好习惯,送大家一个词:“因势利导”。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尝试机会,较早发现孩子的特长甚至天赋,和老师一起,对孩子因势利导,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