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的不合理的考评和考核机制,是人才流失、学术造假的重要原因
(2022-11-04 19:48:49)不知不觉一年快过去了,又快到年底了,对每一个员工来说,年度考评的优劣都是自己一年辛苦工作的评价;年度考核则是对自己一年辛苦工作成绩的考察。
每一个单位均有自己的考评和考核制度,比如医院、司法部门、企业单位、学校等,当然也包括大学。
大学是一个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机构。大学的所有功能均和科学技术有关,当然,也就是是和高科技人才有关。邓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由高精尖的人才发现和创造的,可见大学及其附属的科研机构的人才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独一无二的引领作用。
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归根结底是人才。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是科学、技术、学术产生的平台。而人才则是这个平台上的千里马或者具有千里马的潜质,大学的管理者应做这个平台的伯乐,给这些千里马以机会使他们跑的更快、跑的更远,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奔跑,使他们有奋踢远方的梦想和理想。
千里马需要有一个较为自由发挥的场所,伯乐的任务是给它们提供场所,而不应该给他们套上沉重的鞍辔,不应该随意扭转他们前进的方向、不应该随意限制他们奋踢长嘶的激情。
我们的大学也是给这些人才上了沉重的鞍辔,各种各样的考核和考评,使他们疲于应对,严重挤压了他们的科研时间,这对科研者来说是浪费他们的生命,甚至因此而耗尽了他们的生命。
有个报道说,某个大学的一位外籍教授工作了十一年被辞退,而这位教授被辞退后一年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没有看到这位教授被辞退的具体原因,我想最大的可能性是考核不达标吧!一位学者有其执着的科研追求,他的这个追求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到结果,而一年一次或者两三年一次的考评和考核,肯定是见不到结果和成绩的,那就考核不达标,予以辞退,其实是短视的表现。
不久前某个大学的副教授被解聘,理由是只会教书。并且说考核的主要是论文发表,其他育人、教书等工作不是考评的重点。或许这位教授不怎么擅长论文写作,但是从只会教书的评语来看,他教书育人的能力应该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大学不可能都是整齐划一的人才吧,接纳吸收不同能力的教师人才,才有可能利用不同的优势、从不同的方面培养青年吧。
更有一位大学的郇姓副教授,转岗到另外一所大学,做出的成绩和获得的成就都是令人羡慕的。也能看出,不同的大学对学术人才的理解和支持都是不一样的。
推而广之,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大学这样的高大上的单位存在不切实际的考评和考核制度,基层的技术单位也存在不切实际的考评和考核机制。就连基层的单位的晋升都要求什么SCI,这所谓的严要求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了吗?没有!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基层单位只有一个晋升的论文要求就是SCI论文,但是,单位却没有给基层技术人员搞科研的平台,他们没有搞科研的条件和平台,但又不得不晋升,怎么办?买吧,买论文!几万甚至更多的钱买一篇论文。农学专业、教师行业、畜牧业单位、医疗行业等等,哪个行业没有买卖论文的现象?这种考评没有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反而催生了论文造假和论文买卖!
大学以及大学的附属科研机构是吸纳人才的平台,同时也是让人才展示自我的舞台,平台是静态的,而舞台是灵动的。只有让这些优秀的人才舞动青春、才能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