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改,“想好了再改”

(2022-09-02 17:52:08)
2009年2月18日的《南方周末》上,刊登了兰州西北中学高三学生谢媛的一篇短文:“教改,能不能想好了再改啊”。读了颇有感慨。文章表达了普遍的社会期待,更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推进教育改革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导致政出无常、令行无定,政随人转、朝令夕改,人们无所适从。
教改,“想好了再改”

“想好了再改”,实际上折射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现实困境,而这种困境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改革都是在既有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基础下发生的,是不断冲破旧体制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改革的主体对自身、对客体的认识也是在逐渐变化的。正因为如此,传统的行政思维、行政行为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改变,政策模式、决策方式也不会自然退出舞台,“摸着石头过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成为最实际、最策略的政治选择。但是,这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一旦它们超出了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就会产生出负面效应。现实教育改革的困境是一种信号,它提示我们,改革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想好了再改”,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不仅应当,而且必须。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让人人“有书读”的问题,人口大国成了值得自豪的教育大国。但是,这与小康社会人人“读好书”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离建成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在触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各种系统性、制度性、导向性、长远性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教育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更加复杂多变,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错综交织,成为社会建设的重大主题;未来的教育改革必须更加人性、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改革再延续已有的程式就不合时宜了。


“想好了再改”,是社情民意的反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它绝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中共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近年来,政府出台涉及民生的新政策均实行了听证制度。特别是最近,围绕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方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政府广泛组织专家论证、公开征集民众意见,显示了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心,也充分表明了其现实的可能性。


“想好了再改”,顺应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老百姓的心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行动。“想好了再改”不只是对决策者提出了希望,实际上也对教育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要不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有没有能力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什么样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最根本的问题是,判别教育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制订正在进入攻坚阶段,笔者以为,这是一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贡献国家、服务社会、展示学术、提升能力的极好的机会。试问同行们、同志们:行动起来了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