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人员:躲开“非升即走”就能妥妥躺平?

近些年,以青年教师(戏称“青椒”)为主的教学科研人员,在“非升即走”的政策模式下,承担了高校极大比重的科研任务压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可能就是“躺平”的行政人员了。
可当留心瞧过之后,却发现“躺平”机会很难落到青年行政人员身上。
01 从事业编到聘用制
“躺平”的最大阻碍在于没有编制。
这几年,事业单位改革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事业编转成了聘用制合同员工,高校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还有小部分人保有事业编的机会,但聘用制越来越成为高校行政岗位招聘的趋势。
这意味着大多数新入职的行政人员,是按照劳动合同制录用的,与高校签订劳动合同,当一个聘期结束后由高校考核决定是否续聘。
而如果想上位转成事业编,那还需要机遇+成绩,一方面是刚好有事业编的空缺,另一方面必须在同为聘用制的同事们中脱颖而出,才能获得择优转为事业编的机会。
聘用制的用人方式,确实传导了考核压力,减少了尸位素餐的情况。但从实际来看,使用聘用制的主要是近两年新招录的年轻工作人员,对老员工们的影响不大。最终,压力的担子,牢牢压在青年行政人员身上。
老一批人可能在摸鱼乱逛,但作为“年轻骨干”,活儿归你干,压力归你抗,犯错了,也归你担。
02 没有意义的工作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即便是改了聘用制,但绝大多数行政岗位是自带“稳定”属性的,考核也没有什么硬指标,只要不犯大错,基本不用担心被解聘。
这与“青椒”签订科研成果硬指标,达不到就走人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青椒”们站在学术科研的最前线,时时为研究成果发愁,如同站在风口浪尖,命悬一线,为“走”这件事而承担过大压力。
而行政人员,大多干着没多少含金量的工作,淹没在日复一日、无穷无尽、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活里。
一闭上眼睛,白天里的报表数据就自动弹了出来;一拿起筷子,脑子里就突然浮现出还没写完的汇报材料;为了赶一项检查熬几个晚上,累到不行就躲到洗手间哭……
可这些堆积如山的琐碎工作,有许多都不过是无聊的内耗而已,它不创造价值,只创造垃圾。
“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更像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台机器,每天都在浪费生命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但即便工作被认为“不那么起眼”,行政人员依然处于各方矛盾的第一线,时常受到来自领导、老师、学生的夹板气。
“我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可如今,我觉得自己都要得抑郁症了。”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他们的工作的确很稳定,但可能也仅此而已了。
03 看不到的前途
稳定,除了一眼望去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工资(基数不大,涨幅更小),还有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职业未来。
行政人员的晋升之路越来越窄,他们的职场天花板,远比“青椒”们低得多。
随着如今“教授治校”理念的扩张,高校中层以上干部越来越向有教学、科研背景的教授人才倾斜。
既懂得教学科研又懂得行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高校中层以上干部的主力军,而单纯以行政出身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
要转岗位吗?
如今高校科研已经卷得不像样了。连专门干科研的“青椒”都有多少承受不住的,更何况一个干行政的,拿什么成绩去提转岗。
现如今的体系下,行政人员的处境过于被动。既不能如老一辈同事那样“一茶一报坐一天”,不断加码的工作量也让更多青年们不知所措。
年轻的高校行政工作者并不清闲,与科研教师们比,他们忙的事情不一样,所面对的压力和迷茫也不同。但彼此都是兢兢业业的工作者,所付出的也值得被理解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