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职称:让黄鼠狼进了鸡窝,教育的初心还在不在?

(2022-03-13 23:11:56)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作为灵长动物,区别于其它族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为了一句召唤而赴汤蹈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样一句时代召唤有没有鼓荡起你的心弦?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教师队伍之中,没有这样的人吗?一定也有,而且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少。

我从来不相信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慵懒躺平的存在,我不太相信一个人从娘胎里带出来一种奸佞邪恶的基因。如果说有“慵懒躺平”,有“奸佞邪恶”,这些特点一定是受到了某些影响,最起码也是此人父母熏陶的结果。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教师队伍里一定有许许多多勤勉上进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主流。后来,整个教育生态似乎恶化了,在前文提到的一些“奸佞邪恶”风气的侵袭之下,那些勤勉上进的老师开始慵懒躺平,失去了教育初心。

我想说的是:教师的“初心”不在,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后天影响,让低劣的货币驱逐了优良的货币,让黄鼠狼进了鸡窝。

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教师群体?

林林总总的原因之中,教师的职称评定因素,不应该被我们视而不见。

教师职称,历史并不久远,也不见得是国际大趋势

不用放眼世界,只用想一想人类的现代史,在工业革命没有出现之前,哪里有什么“教师职称”?慢说教师职称,就是“教师”这个称呼都不太常见(我国的“教师”之说,以前叫做“先生”;歪国的“教师”,以前和宗教传教者联系紧密)。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用“职称”给教师贴标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请注意:它的历史并不久远,不值得某些人将之像祖先牌位一样视若珍宝,抱着不放。

国外的教师职称制度,日韩欧美,多数都是以“资历”为工资发放标准。只要从教年限相同,没有什么严重过错,两名教师的薪水相差无几,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人家和我们现在的教师处境相同:备受煎熬。

即便以我国为例,你去看一看1986年之前(《西游记》上映的时刻),我国的教师队伍管理方法中,到底有没有职称制度。即便有,你再看一看当时的教师职称制度的存在感稀薄到了何种地步!

举个例子:有那么几名年岁稍长的教师曾经跟我说,当年填报职称的时候,他完全是抱着游戏的心态,就连从教年限都还不太符合要求,结果却顺利通过了职称评定。

从这一点上来说,您觉得当年的职称制度在教师心理层面有什么阴影吗?当然没有,完全是无心插柳之举,不成什么问题。

教师职称面前,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些人一定会对教师职称表现出欢迎态度,她们希望在职称的掩护下,在工作报酬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产生分层,而自己又恰好位于职称层级的最上端。

在这里,她们可以大快朵颐,可以优哉游哉地对物质利益上下其手,宛若电影《雪国列车》隐喻里的头等车厢成员。

职称就是一只黄鼠狼,掉进了教师队伍的鸡窝,带有血腥味的杀戮扩散开来。

借助于职称,教师群体还会出现“鸡群效应”:心理学家做过观察,自然状态下,一些抢食的鸡会自动结成一个群体,将那些弱势的鸡啄击致死。这正是这个原因,现代化的养鸡场要对小鸡做断喙处理。

与此相似,如果没有职称这个体系的存在,那些高阶职称的所谓教师,无法在心理上拥有一种畸形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一定不要否认现实中存在这么一种人:她们可能并不太欢迎什么岁月静好,只希望搅混了一池水,自己可以从中摸鱼。

事实上,正是这样的教师带偏了教育。至少从目前来看,2000年之后的教育口碑日甚一日地走下神坛,这些人“居功至伟”。

蜘蛛侠曾经说过:“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教育形象的疾速滑落正伴随着这些高级职称教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真是一种讽刺啊。

这些所谓的高级职称获得者一定拥有“秦桧秦丞相”一样的高情商,在学校之中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和她们讲原则的时候,她们和你讲情义;你和她们讲情义的时候,她们和你讲原则。归根结底一句话:这些人可以在各种表演之中拿到各种各样的职称通行证,快速凌驾于一心为了教育的老师头上。

而那些不屑于表演的老黄牛一样的老师,“低头拉车”都成了一种罪。

更奇怪的是,一旦那些教师取得了职称金字塔上的最闪耀的那颗珍珠,她们立刻就变得弱不禁风和喜欢教育别人了。

这些人会以各种借口来逃避担任授课任务,她们的目标从职称的高峰换到了管理者的高峰。她们可能会拿出拿破仑的所谓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来作为幌子,努力成为学校的管理者。

一路走来,这些人在玩弄职业的过程中越来越有一种欣快感,先前所具有的秦桧的高情商只会得到正向强化,成为管理者之后,继续拖着教育滑向不可预测的深渊,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教育初心。

她们的唯一诉求就是——利益。

教师职称,初始绑定的、深刻绑定的一个东西就叫做“利益”。

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不可能明白:同样上班工作的两个人——A和B,因为职称的不同收入严重不均衡。

一个人的月薪可能和当地房价持平,另一个人的月薪则可能只有当地房价的三分之一,刚刚够糊口。他们谈不上“生活”,只不过是“生下来,活下去”而已。

实际上,这两个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工作量相同、工作日常相同。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B老师不是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得者;也不喜欢剽窃什么课题和论文;更不喜欢在象牙塔一样的校园之内蜚短流长——不去塑造人类的纯洁灵魂,反倒是以构筑什么稳固而有效的人脉为终极目标。

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什么贡献吗?如果说有,那一定是可以被废品收购者以六毛一斤高价回收的所谓“课题”、“论文”、“奖证”。没准儿,里面还会有一篇《熟鸡蛋返生》的相关论述呢。

教无定法,真不知道这么些人怎么能够总结出这么多新奇的教学理论,连绵不断而未有穷尽者也。

历史周而复始,浆糊、剪刀和胶水变成了ctrl+c和Ctrl+v;“拉关系”和“走后门”变成了“人脉”和“情商”;灵魂工程师似乎成了灵魂毁灭者。

她们得到了职称,失去了灵魂。

教师职称何去何从?

放心,我并不是一个激进分子,我并不喜欢走在最靠左边的道路上,也不喜欢走在最靠右边的道路上,我喜欢折中。

既然你说教师职称不能消失,既然你说教师职称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度,那就请让它回归于荣誉范畴,真正标定出高尚者的灵魂,而不是拿来象征金钱!

既然教育是一件高尚的事业,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理应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荣誉感,感到满心欢喜,而不是锱铢必较。毕竟,她们是教师的优秀代表,是红烛的优秀代表,难道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不明白职称的荣誉意义?她们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啊!

如果这些人只是把职称作为一个砸开金库的砖头,这些人难道不该退出教师队伍吗?

职称面前,你的教育初心还在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