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高校“非升即走”的利弊
(2021-06-21 08:06:25)近日,复旦大学出现教师杀死同单位领导事件,其中折射出人事制度(非升即走)的弊端!
“非升即走”,是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模式,大意为在两个任期(一个任期3年)内没有成功晋升,则必须离开本岗位。
非升即走,可以产生青年教师努力向上的压力和机会,为学校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同时优胜劣汰,动态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竞争力,填鸭式管理,美其名曰压力产生动力。
高校,特别是科研型高校,教师除了教学,还要科研,而科研有实用型科研和基础型科研,教学和科研具有不同的涵养,通过有限时间出成绩,否则赶人,不一定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
非升即走的管理模式出发点在于管人,是站在用人一方的立场和角度来设计的,缺乏人性分量,缺乏劳动者一方的考量。
高级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群体,它不同于普工,这个群体专业性强,就业面窄,自尊心强,适应性弱,要求高,理想远大,不容易接受适应其他工作,一旦失去原有专业工作,身心打击很大!这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
通过“非升即走”模式,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协议,看是公平,其实存在很大隐患和不合理!
教学型教授和科研型教授没有区分相应的用人标准,混为一谈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科研人才很多都性格内向,不胜言辩,不受拘束!
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性研究,短期性研究和长期性研究也要有所体现!
另外,很多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往往都是政工人员起草拟定的,缺乏长远性、延续性和客观性,想到一出是一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