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人才称号泛滥,必须清理、取消各种人才计划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扭转高校“唯帽子”倾向,提出不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培养支持各类人才等意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意见》提出,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获得者不享有学术特权。
很显然,“人才称号”是随“人才计划”(或者人才工程、项目)而来的,要治理“人才称号”问题,必须抓住“人才计划”这个源头。只有取消、清理过多过滥的人才计划,才能有效治理“人才称号”、“人才帽子”满天飞的问题。而从目前的治理看,有关部门并不愿意取消人才计划,而是在保留人才计划的情况下,要求入选计划的学者和学者所在机构,“理性”对待人才称号。
各类由行政部门主导的“人才计划”,本质是对人才进行行政评价。这导致“人才计划”偏离资助入选者全身心投入进行学术研究的初衷,把入选计划就作为入选者的荣誉。也就是说,还没有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入选者就已经功成名就了。这引导学者把精力用到申请、入选上,而一旦入选,就享有相应人才称号,以及与之对应的利益。这就把学术研究,演变为追名逐利的游戏,各类人才计划,制造了很多拥有人才称号的学者,可是这些学者有多少认真进行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呢?
对于人才称号过多过滥的问题,2018年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统筹治理人才称号过多过滥问题的建议》的提案指出,纵向来看,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有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市县层面人才计划更是多不胜数。横向来看,在中央层面,除各部门联合实施的人才计划,还有教育部11个、科技部13个、环境保护部11个、自然科学基金委14个人才计划,等等。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提交了《严控各类人才计划,制止人才“头衔”泛滥,尽快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激励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建议。
也就是说,人才计划泛滥导致人才称号泛滥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治理这一问题,很难在保留人才计划的同时,要求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人才称号,而应该下定决心全面清理、取消各种人才计划。
按人才称号明码标价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图片来源:网络
清理、取消人才计划,就是在进行教育管办评分离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前,由行政部门主导的人才计划,在对人才进行评审时,采用的是一系列行政指标,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这导致入选者围绕这些指标进行包装、运作。在各种人才计划的申报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跑要”和弄虚作假的问题。同时,存在“重入选(立项),请研究(建设)”的普遍问题。
人才计划对教育和学术最大的影响,还在于“一旦入选,终身拥有”,这严重阻碍创新发展。本来,任何人才计划,都是有执行周期的,在计划周期内,入选者获得资助,而计划到期后,入选者将不再获得资助,也就不应该再有什么利益。可是,只要曾入选某一计划,就是“**学者”,并成为伴随学者未来学术生涯的头衔、身份,这是当前人才计划对学者“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对学术风气破坏最严重的地方。
因此,治理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措施。第一步,明确任何人才计划、项目到期后,就不再有什么“学术称号”,更不能根据这一称号获得相应的待遇、学术特权。不能用人才称号来评价师资建设和学科建设政绩。
第二步,清理、整合不必要的人才计划,对人才计划进行大瘦身,只保留少数人才计划,在对入选人才进行评价时,实行专业评价。
最后,全面取消行政主导的人才计划,为所有人才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引导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投入真正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而不是把精力用在追名逐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