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围城》里那两封“不存在的信”,想要告诉我什么?

(2020-04-07 00:00:42)

文学名著《围城》中,有两封“不存在的信”,能够给我们的人生什么启示?

《围城》是中国著名学者、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视角独特、诙谐幽默的长篇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当我们阅读这本文学大作的时,会发现在作品中,钱钟书先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因故事需要构造了巧妙地两封“不存在的信”,推动了故事的升华。通过对那两封“不存在信”的分析,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那些启示呢?

【第一封“不存在的信”】

一、

原著中,第一封“不存在的信”,发生在男主方鸿渐到了三闾大学后,同行人都知道自己教授的科目和职位待遇,而只有方鸿渐自己工作上的事儿“杳无音讯”,方鸿渐主动去拜会校长高松年时,在与高校长的谈话中,才知道有这么一封“自己没收到的信”。

高校长:“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

方鸿渐:“没有呀!我真没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

高校长:“咦!怎么没收到?”

高校长:“这信很重要。唉!现在抗战时间的邮政简直该死。可是你先生已经来了,好得很,这些话可以面谈了。”

方鸿渐:“内地去上海的信,常出乱子。这次长沙的战事恐怕也有影响,一大批信会遗失,高先生给我的信假如寄出得早——”

高校长:“信就不提了......”

二、

那封“高校长自己没写,方鸿渐没收到的信”的内容,在钟书先生的妙笔下会有多高能,不可而知。当然,从高校长的目的,我们还是可以猜测到大概是什么内容的。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客套话,完全避免不了。比如,方先生,鸿渐兄,乃归国的留洋博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真是青年才俊;方博士,与自己熟知有才有资源、有身份有地位的赵辛楣,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不是以校长身份,对方博士相关信息的了解后,大概还会说出:“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之类”的话来。

第二,表达对方博士这样的大才,愿意从国际大都市上海到西部偏远地区的战时临时学校三闾大学这样的高校任教,体现出的教书育人、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钦佩,以及作为学校方的“诚恳邀请”和“衷心感谢”。

第三,关于方鸿渐开了的学历已收到,详细事情到校面谈。对于赴校相关事宜,已告知赵辛楣,请方博士放心。至于方鸿渐开来的学历和赵辛楣对他学历的介绍不一致问题,大概是不会提的。

第四,再次欢迎方博士的到来,期待与方博士一起共事,教书育人。

三、

那封“高校长自己没写,方鸿渐没收到的信”,不管是对方鸿渐,还是对高校长,都是一个完美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他们各自的立场看看。

对于高校长而言。身负三闾大学校长一职,就要尽职尽责。在发现方鸿渐这个年轻留洋归国学子的学历与赵辛楣开来的不一致时,当然要考虑到用人风险。这风险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鸿渐到校后,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第二,学校的条件较差,而教学人才又不足。方鸿渐毕竟是从舒适地方到不舒适的地方工作,若对方博士的学历追根溯源,那他还是否会赴校任教。所以,通过一封“不存在的信”模糊处理, 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等人到了后,能解决人才问题,还可以接着方鸿渐的“不舒适的地方”适当压价。至于能不能胜任工作,慢慢考察,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完全不用着急。正如原著的方鸿渐,只能是“给什么要什么”。最后,高校长还能用“自己的信件丢失”宽弘,和“不认学历只认真才实学”高尚严谨的学风和用人胆识,给这个年轻晚辈做表率。这一封“自己没写的信”,给他带来可以说只有好处。

而对于方鸿渐而言,一封“校长没写,自己没收到的信”。可以少去了一次深究其“博士学历的痛楚”,至少多安心了一次。当然,身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还能这样呢?最多是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本事不大,脾气不小。

四、

当我们分析了这一封“不存在的信”时,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呢?

站在方鸿渐立场上反思:

1、在我们的一生中,切记脚踏实地,莫作出能在往后日子里愧疚的事儿。

2、万事,提前做好PlanB,提前做好准备,别让自己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处境。

3、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锤炼,改变自的不良品性。

当站在高校长的处事方式可以学到的经验:

1、做事别太认真,模糊的处理效果会更好。

2、处事时,站在更高的立场思考问题,利害关系考虑清楚。

3、做事的时候,手段要柔软高明,既要事情办好,也要得人心。

4、为人处事中,注意维护个人形象。


【第二封“不存在的信”】

五、

《围城》中,第二封“不存在”的信,出现在了,当赵辛楣“丑闻”爆发离开三闾大学后,陆子潇追求孙柔嘉期间,方鸿渐与孙柔嘉的一次“偶然谈话”时,此“不存在”的信被“曝光”。

孙小姐:“赵叔叔走了!只剩我们两个人了。”

方鸿渐:“他临走对我说,假如我回家,而你也要回家,咱们可以同走。不过我是饭桶,你知道的,照顾不了你。”

孙小姐:“谢谢方先生。我只怕带累了方先生。”

方鸿渐:“哪里的话!”

孙小姐:“人家再要说闲话了”。

方鸿渐:“随他们去说,只要你不在乎,我是不怕的。”

孙小姐:“不知道什么浑蛋——我疑心就是陆子潇——写匿名信给爸爸,造 ——造你跟我的谣言,爸爸来信问——”

六、

要分析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可以留意到孙柔嘉与方鸿渐从初识到婚后的几个注意点。

初识,方鸿渐与赵辛楣在船上谈话时,孙小姐的“暗中观察”、“偷听”、“巧遇”,而方鸿渐一副萌萌哒的样子,正如赵辛楣说:

“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

在汪太太给方鸿渐和赵辛楣介绍对象后,第二天的见面:鸿渐见了他面,不大自然。在陆子潇追求孙小姐时,孙小姐对于方鸿渐支招的“顺从”。等“不存在的信”暴露后,从他们订婚到结婚期间,孙柔嘉依然温柔知心。可是婚后他们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理由的吵架,以至于家不像家。

七、

和那一封“不存在的信”有什么关系呢?私以为,这一切正是那封“不存在的造谣信”导致的,怎么说呢?

方鸿渐,用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还不能完全概括。其实,从方鸿渐的过往经历和遇事的处理方式看,方鸿渐完全没有自己成熟的主见,都是一个“见机行事”的人,且“见机”一点也不显得高明,浑浑噩噩,不知所措,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恋爱方向,从船上的鲍小姐,到苏文纨,到唐晓芙小妮子,再到他老婆孙柔嘉。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感情不知何时而起,情绪不知何时而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游离在有情感和无情感之间。方鸿渐,就是那没有梦、没有感觉,睡着的,人生最原始的死样品。

这样的一个方鸿渐,遇到孙柔嘉那样的一个充满小心思、“无理取闹”的“心机girl”时,幸福对于他们而言,简直无法安身立命,越走越远。

在未婚前,孙小姐作为青春少女,懂得顺从,没有暴躁的脾气,也会耍耍心思,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还算是一份甜蜜的折磨。可是婚后一切变了,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不再是两个小年轻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还包括孙柔嘉的姑姑,以及方鸿渐那个“亚岳父”。婚前一直压抑本性的孙柔嘉也不再压抑,而是以其庐山真面目正常生活。当然,方鸿渐和原来一样,没有任何起色。

促成他婚姻的那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写着孙柔嘉的少女心思,写着孙柔嘉的心机,写着孙柔嘉对未来幸福的憧憬,也写着关于方鸿渐一切美好。但是,偏偏没写着孙柔嘉自己的脾气性格,也没写着方鸿渐的“脾气”和“本事”,更没写着他们两个年轻人背后的一切相关人物。总结起来,围城外的人看围城内的人和事,万事光彩夺目,当千方百计进入围城才发现城内万物萧条。围城内,围着的希望破碎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婚后的生活不幸福,就认为那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的缔造者活该,人世间的一切,又何必去计较呢,幸或不幸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呀!

八、

回到问题,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认为,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告诉我们,无论婚姻也好,职业也罢,当我们站在城外,望着城内的风景时,也要看看城外的风景,因为城内的风景不一定就比城外绚丽多彩;当我们站在城外,想要冲进城内时,别使劲往内冲,要一步一步的走;当我们已经身处城内时,也要有在城外的心态。

通过对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给我的启示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生,都无法避免地被观念分化为围城内和围城外,城内与城外的世界时有别的,有差别就会有落差,就会造成幸福与不幸福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不管城内和城外,又何必隐瞒自身本性,何必又这种分别心呢,只需要自己还是那个有梦、有感觉的自己就好。

自己思考了好久,围城里面到底围的是什么。我的结论是希望。我们常常认为希望是美好的,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就是最幸福的,可是,当希望实现后的第二天、第三天呢......?有或者希望没有实现的那一天呢?那又怎样呢?城外看城内五彩斑斓,而其实呢,说不定城内满目疮痍。城外不一定就不幸福,城内也不一定就幸福。

鲁迅: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钱钟书: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人生不过如此,因此,又何必需要那些“不存在的信”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