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核心素养 构建教研框架---记郭晓娜博士后的专题讲座

解读核心素养 构建教研框架---记郭晓娜博士后的专题讲座
|
http://www.bsydzx.com/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80108/20180108081716_8830.jpg
http://www.bsydzx.com/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80108/20180108085849_1672.jpg构建教研框架---记郭晓娜博士后的专题讲座" /> 郭博士首先为大家深入系统的解读了“核心素养”概念,目前定位理解于“13618”。即一个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个层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内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就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寻找落地的方式和力量,郭处长给出了典型的案例解读。老师们终于搞清楚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为怎样与学科核心素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教学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郭专家指出,教师科研的定位是行动研究。即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尤其注重反思,再不断反思中“计划--行动--评价--澄清--”,循环交替螺旋改进,方得始终。她还释疑到我们一直的困惑:有不少人只会写文章,不会做研究?文章是写出来的,注重想象和表达,研究是做出来的,强调的是证明和解释。文章可以不拘一格,文无定法;研究却有一定的或严格的规范,要经历学术共同体的质疑、批判、认定。
最后,郭老师强调了“核心概念”界定的要素和技巧,文献梳理的重要性和方式。她举了几个典型的研究框架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一般的研究就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参照,对我们一线教师从事科研的入门,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和激发作用。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老师们听得热切,记录认真,有一种新的奋斗力量在蠢蠢搏动,有一种星光火花在隐隐闪耀,热情已被点燃,激情与希望就在新的教育科研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