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观察报告

(2017-12-21 15:43:38)
分类: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例观察报告

                           

一、诊断背景

1、授课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2、授课对象:汉阴县双河口镇中心小学三一班学生

3、授课教师:赵 珊

4、授课时间:40分钟

5、观察目的

①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诊断得失;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②对教学过程中的言语评价、提问技巧、时间分配、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教学有效性的建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出平均分。

师:大家喜欢郊游吗?看看小明为自己的郊游都准备什么,出示一个月饼。

要把这个月饼很公平地分给2个人,怎么分?

(教师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公平地分法,我们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2、设疑。

3、揭题:半个月饼怎么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师: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半,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块月饼的1/2,并板书。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3、实践活动。

师:拿出小组准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看哪组的折法最多?

   师:你还能表示出哪个分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内化。

1)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能力拓展:下图中的涂色部分是整 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请选择正确题号。

 (5)介绍分数演变的历史。(课件出示图片)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诊断分析

(一)欣赏的地方:

1、在探索中发现。

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由1/2”这个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第一层次,从自然数引入,以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使学生感受到分数“1/2”产生的必要。第二层次,另一学生的质疑并“把圆形纸片对折,在用剪刀沿折痕剪成两半”的演示中,学生对“1/2”这个分数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第三层次,通过老师的演示和质疑:“这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至此,对于一个月饼的1/2,学生有了较清晰的感知。但此时学生对“1/2”的认识仅停留在直观的一个月饼的1/2,认知结构还不能转化为智能。第四层次,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举例。对“1/2”这个分数的认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为以后分数意义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生感悟分数1/2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历经四个层次,学生享受到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对分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在发现中体验。

    数学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在认识1/2后,教师以一句“认识了1/2后,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然引入认识分数“1/4”。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去体验分数1/4。在这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学生还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不曾涉及到的知识。这里,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主选择的轻松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了对分数的感受、体验。

    3、在体验中发展  

    学生在表示出1/4后 ,教师提问:你还能表示出哪个分数?学生说出:1/3 1/4 1/5 ……教师提出要求:想好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用你准备的其中一张彩纸折一折。学生通过尝试操作、探索研究这一环节,对几分之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又通过操作探索解决了问题。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二)不足的地方和改进: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

四、改进措施:

1、注重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扩充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2、重视生活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力,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意识,使课堂成为多层面、交互式活动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