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7-10-20 13:02:01)分类: 教学论文 |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的动手操作能力
汉阴县实验小学:易元春
重视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是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存在着缺乏有效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差,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做一做,老师都忙着对学生操作的指导和课堂纪律的维持,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思考;还有些学生一旦摆小棒、卡片等,就摆的没完没了,接下来的学习参与度不高,那么要怎样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操作习惯的培养。
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玩学具,我会耐心地给学生讲学具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让孩子们知道准备学具要认真,操作学具要细心,桌面要整洁,收藏学具要有序等。我在学习新课前一天,就告诉学生应该准备些什么学具,指导学生自制一些学具,比如小棒,用硬纸板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操作中,训练学生认真听老师提出的操作要求,认真看老师的操作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操作,有效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带计数器,在课堂上总是会时不时传来学生拨计数器的声音。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就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计数器要靠着文具盒摆好,老师说拨的时候再拨,老师说放好的时候就不能再拨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精心组织动手操作活动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更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现代教学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
在教学《8和9的认识》一课时,在认识8和9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圆片摆出8和9,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自己摆出8个圆片,第二步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摆对了没有,接着我提出问题:“一个一个数既慢又麻烦,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8个圆片呢?请你试着在桌子上摆一摆。”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纷纷开始操作手中的圆片并在小组内交流方法。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种摆法,最后我请了几位同学给大家展示,并口头阐释摆法,如(2个2个一组;3个3个再摆2个;4个4个一组;先摆5个再摆3个)。随后我提问:“对比这几种摆法,哪一种你们觉得更快一些?”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大部分同学得出先摆5个再摆3个简单,从而得出8的点子图。有了摆8个圆片的活动经验,让学生独立地摆9个圆片,这样学生对8和9的认识表象更深入,利用点子图比较8和9的大小更轻松。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三、操作活动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四、明确操作的要求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