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型大曲高粱酒酿造工艺——大渣发酵、发酵控制

清香型(汾香型)大曲白酒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汾酒为典型代表。它清香醇厚、绵柔回甜、尾净爽口、回味悠长。酒的主体香气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
工艺操作--大渣发酵
一、发酵温度变化及管理
前缓升:掌握适宜的入缸条件及品温,就能使酒醅发酵升温缓慢,控制生酸。一般正常发酵在春秋季节入缸6~7天后,品温达到最高;冬季可延长至9~10天;夏季尽量控制在5~6天,其最高温度以28~30为宜;春秋季最好不超过32;冬季入缸温度低,最高温度达26~27即可。凡能达到上述要求的,说明酒醅逐步进入主酵期,则出酒率及酒质都好。
中挺:指酒醅发酵温度达最高后,应保持3天左右,不再继续升温,也不迅速下降。这是主发酵期与后发酵期的交接期。
后缓落:酒精发酵基本结束,酒醅发酵进入以产香为主的后酵期。此时发酵温度回落。温度逐日下降以不超过0.5,到出缸时酒醅温度仍为23~24,这一时期应注意适当保温。
发酵温度变化是检查酒醅发酵是否正常的最简便的方法。管理应围绕这一中心予以调节。冬季寒冷季节入缸后的缸盖上须铺25~27厘米厚的麦秸保温,以防升温过缓。若入缸品温高,曲子粉碎过细,用曲量过大或不注意卫生等原因,而导致品温很快上升到顶温,即前火猛,则会使酵母提前衰老而停止发酵,造成升酸高,产酒少而酒味烈的后果。在夏季气温高时,会经常出现这种现象,以致掉排。
二、发酵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大渣酒醅在正常发酵时水分由入缸初的52%逐步增加到72%。这是由于淀粉在被微生物糖化发酵成酒精时产生大量水分,陶缸又无渗漏,因此都积存于酒醅内。水分的增长与生成酒精成正比。淀粉逐步减少,在入缸后第3~7天内下降最快,与酒精生成成反比关系。主发酵期结束后,两者降升趋于平稳状态。在进入第3天主发酵期之前,糖化作用较强,故糖分最高,随后糖分逐步下降,在后酵期基本平稳。酸度除在主发酵期间,由于酵母菌旺盛发酵产酒精时升幅较小外,在入缸初始及后发酵期均呈增长快的趋势。应注意后期生酸的控制,才能保持比较高的出酒率。
经过长期的实践,已摸索出了一些感官检查酒醅质量的方法。a、色泽。成熟的酒醅应呈紫红色,不发暗。用手挤出的浆水呈肉红色。b、香气。未启缸盖,能闻到类似苹果的乙酸乙酯香气,表明发酵良好。c、尝味。3~4天酒醅有甜味,若7天仍有甜味则发酵不正常。醅子应逐渐由甜变略苦,最后变成苦涩味。d、手感。手握酒醅有不硬不粘的疏松感。e、走缸。发酵酒醅随发酵作用进行而逐渐下沉,下沉愈多,则出酒也愈多,一般正常情况可下沉缸深的1/4,约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