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海廷克《李斯特-交响诗全集(第二辑)》2CD.1993[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管弦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Liszt - Complete Tone Poems Vol.2
演奏乐团: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指挥: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70-1972
发行公司:Philips
唱片版本:德国版小双张
唱片编号:438 754-2
Liszt.-.Complete.Tone.Poems.Vol.2.cd1.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611786631-f990aa?p=626386
Liszt.-.Complete.Tone.Poems.Vol.2.cd2.zip:
https://url93.ctfile.com/f/12622393-611787106-e9152e?p=626386
(访问密码: 626386)
专辑介绍:
这张双CD专辑是海廷克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李斯特的6部《交响诗》,附带《第一梅菲斯托圆舞曲》。
=================
第十交响诗《哈姆雷特》S.104,作于1858年,原是计划为1856年在魏玛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而作的一首序曲,但当时正是李斯特心情极度晦暗、绝望的日子,作品未能如期完成。由于受到反对派的暗中迫害,李斯特被迫要离开自己花了十年时间亲手培育起来的“新音乐中心”——魏玛,在这种情况下,李斯特为哈姆雷特画了一幅时分内心化的音乐肖像。哈姆雷特的痛心与李斯特受到的创伤通过这首交响诗交叠在一起。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又名“王子复仇记”,其主要内容是:丹麦国王的合法继承人哈姆雷特因为父王猝死、叔叔篡夺王位后又娶母后为妻而深恶痛绝。在复仇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艰苦的磨难,最后终于在父亲鬼魂的提示下,查明事实真相,替父报了仇,而他自己却在仇人设下的圈套中与其同归于尽。戏剧中主要刻画了哈姆雷特痛苦、矛盾、恐惧的心理特征。在交响诗中,弦乐队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哀,也潜伏着不祥之兆。哈姆雷特苍白的脸从这里浮现,他穿着黑色的长袍,手握着腰间的剑柄,两眼喷射出愤怒的火焰。一个短小的音乐动机将节奏变得明确起来,这是以死为代价的抗争,是向邪恶的勇敢冲击。铜管响亮的声音在定音鼓的催促下铿锵向前,它达到了英雄性的高潮。一个温柔美丽的灵魂飘然而至,木管清纯的声音就像那照亮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爱情,它是这人世间唯一值得留恋的东西。哈姆雷特心中的复仇之火在这双眸中消失,他几乎不能自持,要将头埋在她的裙下。然而,那个催促般的节奏使他清醒过来,他必须完成复仇的使命。他拔剑而去,去寻找他的仇敌。音乐变得令人不安而恐惧。利剑的寒光再次发出幽幽的光,它第一次出现是在作品开始在乐队黯淡朦胧的音响之上用一支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吹奏出,而这一次它已沾满毒药和鲜血,一切都结束了。葬礼进行曲缓缓地响起来,为高贵美丽的灵魂,更为世界的沉沦。
=================
第十一交响诗《匈奴之战》S.105,作于1856-1857年。这部交响诗是受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一幅壁画启发而作。该壁画是一幅描绘公元451年,匈奴人在国王阿提拉的领导下进军信仰基督教的欧洲,试图夺去罗马的历史画。李斯特考尔巴赫描绘的战斗场面十分激烈,不仅在地面上有殊死搏斗的人,那些已经死去的战士的灵魂,在云端里还在继续战斗,为了保卫自己的信仰,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基督教世界。李斯特的信仰使他对考尔巴赫作品中的一系列历史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本来还计划根据他的壁画创作《尼禄》、《耶路撒冷的毁灭》、《巴比伦之塔》和《希腊的荣耀》等管弦乐作品,但后来仅写出了这部《匈奴之战》。
这部长达十五分钟的交响诗“画面感”极强,在音响效果上也是极富特色。其中描绘激烈战斗的只有一半篇幅,在惊心动魄的厮杀拼搏达到高潮的时候,出现了一首辉煌的胜利凯歌,它代表这场战斗神圣的结局。李斯特本计划在交响诗的后半部分用一首规模宏大的宗教合唱来表现基督教的辉煌胜利,后来他把这个构思改为用管风琴来演奏圣咏部分。这个段落从管风琴轻柔的圣咏开始,它的和谐宁静与第一部分的凶险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把画面瞬间从血腥的战场带到了圣洁的教堂之中。让人仿佛看到圣坛前的烛火轻轻摇曳,照亮了壁上的十字架和圣像,管风琴的声音在穹顶下回荡着,在廊柱间流动着,人群在低头祷告。突然,乐队用响亮的全奏打断了管风琴的吟咏,号角声和镲的敲击声两次轰响于圣咏之中,这也许是教堂门外凯旋的军队在庆祝胜利。一条柔和的旋律从乐队的弦乐声部中升起,它起初与管风琴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渐渐地,它带出了深沉宽广的歌唱,大提琴的吟咏十分感人,由此可以体会到李斯特虔诚的信仰。这首颂歌从容地一步步向前铺展,在最后的高潮处,管风琴辉煌地进入,形成巨大的轰鸣。
================
第十二交响诗《理想》S.106,作于1857年。这部交响诗的构思来自于席勒的同名诗歌。和李斯特的其他交响诗一样,它并不拘泥于文学作品,而是从中汲取精华,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融合成新的一体。李斯特把席勒的诗意在顺序上作了改动,几个段落分别标上了小标题:一开始的快板引子是“理想”,它崇高而又遥远,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接下来的一个热情的快板段落标着“渴望”——它表现了青年席勒胸膛中奔腾的活力与冲动。李斯特的这段音乐充满了对真理的渴求,对青春力量的赞美,它明媚壮丽,仿佛是出生太阳一般魅力无穷。但接下来的庄严的行板改变了这种无忧无虑的心情,这里的小标题是“醒悟”。席勒的诗句充满了伤感。年轻的席勒多少带有“少年维特”式的情调,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26岁,而李斯特已是人生旅途走过了一大半的人,他真正尝到了生活给予他的种种打击,因此音乐中传达出深深的悲壮感。然而,这不是理想的破灭,不是绝望。当一个活泼的动机出现在悲剧型的高潮后,让人感受到生命活力的顽强,它燃烧着,有如朵朵跳跃的火焰,照亮了人生的旅途。崇高的理想又一次在远方召唤,美丽而神圣。最后一大段音乐李斯特标着“赞颂”二字。它同时还有升华、超脱之意,这是磨难给予胜利者的礼物。李斯特让弦乐温情地歌唱,木管的明丽音色如晨曦般给人带来希望。他渐渐积聚起奋进的力量,加快迎接胜利的快乐的步伐。全曲最后的高潮是胜利者的凯歌,是被理想的光芒照亮了的勇者的面庞。李斯特在音乐中拥有了精神上的圣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
===============
第十三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S.107,作于1881年。此曲是根据济奇的画作而作,这是李斯特最后一部交响诗。序言:“人生只不过是迈向死亡的一连串前奏曲。”可见这是充满人生体验的冥想作品。
===============
《第一梅菲斯托圆舞曲》S.514,副标题为“乡村酒馆中的舞曲”,作于1861年,取材于李斯特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歌德的《浮士德》。但是这首音乐是基于奥地利诗人尼古拉?莱瑙的《浮士德》中富有诗意的一个场景而作的第二首插曲。这个故事详细地写在李斯特的乐谱上:浮士德和梅菲斯托进入了一家乡村酒馆,当时那里正在进行着婚礼。浮士德被有一双黑眼睛的美人迷住,梅菲斯托抓过一把小提琴演奏。舞者沉醉在这魔鬼般的音乐中,这婚礼集会成了狂饮闹宴,疯狂的舞者跌倒在草地上,作曲家以双音的颤音表现了梅菲斯托回荡在空中那不断的笑声。最后夜莺的歌声唱起,强烈的欲望将他们击垮,他们被淹没在像大海一样的汹涌翻腾的感情之中。
对于不可知世界、尤其是黑暗王国的兴趣,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中是很常见的。人们以一种多少带点邪恶感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反抗古典主义的理智。李斯特的性格中就包含有这种因素,一方面他追求高尚,向往纯真的境界,可是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放荡不羁的狂妄的性质,截然不同的两极竟在他的心中和平共处。他热衷于魔鬼体裁的写作,以致人们怀疑他的信仰是否真诚,甚至把他的晚年形容成“穿着圣袍的梅菲斯托”。
专辑曲目:
cd1
01. Heroide funebre S.102
[0:27:21.00]
02. Hungaria S.103
[0:23:14.00]
03. Hamlet S.104
[0:13:56.00]
cd2
01. Battle of the Huns
[0:15:10.00]
02. The Ideal
[0:27:03.00]
03.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0:13:54.00]
04. Mephisto Waltz No.1
[0:11: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