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富特文格勒《流行音乐会》1997[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管弦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Popular Concert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指挥: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录音时间:1949-1954
发行时间:1997
发行公司:Toshiba-EMI
唱片版本:2088日本版
唱片编号:TOCE-3013
专辑介绍:
这是大指挥家富特文格勒的《流行音乐会》,这里的流行音乐可不是现在的流行歌曲,让我们看看音乐会都有什么曲子?
一开场就是莫扎特《弦乐小夜曲》K.525,紧接着是斯美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段《沃尔塔瓦河》,然后是瓦格纳歌剧《纽伦堡名歌手》第一幕前奏曲,最后压轴的是李斯特交响诗第三部《前奏曲》。虽然都是实实在在的古典音乐,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
这样的音乐会既好听,又有内涵,还能带出一波一波的高潮,气氛极佳,曲子又不长,不会使听众疲倦厌烦。确实是美妙的“流行音乐会”,看来富特文格勒不但指挥技术超一流,选曲的品味也是极高明的。
==================
G大调弦乐小夜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五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
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就像绅士俯下身来邀请美丽的女士一齐共舞。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总曲感受: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充满激情与活力,表现了对美好社会、对光明和正义的追求。如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
那愉悦、美妙的旋律,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使人的心情很快溶入其中,从而得到洗涤、净化。这首乐曲篇幅虽然不大,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精华。那铿锵有力、富有激情跳跃的音符,使人无比激动;那亲切抒情、富有柔美流畅的曲调,又深深打动了人的心。
那欢快流畅、淳朴优美的风格,如同陈年香醇的酒、浓郁芳香的茶,令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感受完美。
==================
沃尔塔瓦河(Vltava);斯美塔那说:沃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水遇岩石发出快活的声音,受阳光照射而发出光辉。河床渐渐宽阔,两岸传来狩猎的号角及乡村舞蹈的回声—阳光、妖精的舞蹈。流水转人圣约翰峡谷,河水拍打着岸边岩石,水花飞溅。河水流人徐缓的布拉格,向古色古香的维谢赫拉德打着招呼。”此曲为急促的快板,E小调,先借第一、二小提琴拨奏,由长笛描述第一水源,一条清凉的水流;第二水源由单簧管表现,一条温和的水流。两道水流汇合后,河床宽阔,双簧管及第一小提琴奏第一主题,经反复而进入发展,表现它映着阳光闪耀着光芒。然后表现“它在森林中遗巡”,圆号声为“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接着表现农民的婚礼,“在它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转为降A大调,长笛、双簧管描写水流中,第一小提琴奏“非常温柔”的第三主题,表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转为E小调,双簧管、第一小提琴奏第一主题,这已是早晨,“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河水顺着圣约翰峡谷奔泻而下,冲击着峻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通过激流后进入布拉格,E大调第一主题再由木管及第一小提琴奏出,木管部出现城堡主题,表示它流经维谢赫拉德,它现出全部的瑰丽与庄严。在竖琴华彩后,转为庄严的最缓板,最后表现河水经过昔日波希米亚王的宫殿旁,“同易北河巨流合并渐渐消失在远方”。
=================
歌剧《纽伦堡名歌手》是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名作,瓦格纳是欧洲“后期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纽伦堡名歌手》通过对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诗歌社的描写,特别是对鞋匠、诗人、名歌手汉斯·萨克斯的塑造,表达了忠于民族艺术传统的思想。
第一幕前奏曲,C大调。先由管弦乐奏出《名歌手动机》。再由长笛开始,奏出表情丰富的柔和旋律。这就是剧中施托尔青格和埃娃的“爱的情景动机”。拿它以对位法推进后,小提琴以断奏下降时,以铜管为主体,奏出气氛明朗的名歌手“行进动机”。随后是弦乐的名歌手“艺术动机”就登场。逐渐以对位法增厚后,接着,弦乐随着木管与法国号的对位法,推出“工作动机”。这时乐曲变成E大调,小提琴唱出“爱的动机”。它立刻由小提琴的“热情动机”引接。然后木管突然轻快地奏出《名歌手动机》,不久低音弦便沸腾着“快活动机”,音乐逐渐变成是立体式的。就在其巅峰上,铜管与低音弦奏出堂皇的“名歌手动机”,不久,“爱的动机”和“行进动机”就以对位法进入,而且“艺术动机”也登场了。最后以“行进动机”为中心结束这前奏曲。
=================
李斯特交响诗第三部《前奏曲》作于1848年。这部交响诗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交响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乐曲的引子由两个拨弦和音开始,在C大调上由柔和的弦乐奏出,好象是在发问:“人生的旅程将是如何呢?”这就是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子来源于主题,好象是在描写伟大而自豪的人类形象:人生是庄严、坚毅、伟大而又不平静的。副部主题那丰满而又轻快的圆舞曲式旋律,是用来描写爱情的。这一主题温柔而真挚,代表着“每一个生命的曙光”。这是春天的信息,是人生美好的愿望和情思的真诚吐露。发展部描写的是“生命的风暴”。生命之舟迎着狂风暴雨驶向光明的彼岸,暴风雨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命之舟顽强地与之搏斗。暴风雨终于逐渐平息下来,双簧管温柔地奏出平和的旋律,好象是在回忆爱情。最后是主部主题再现,音乐雄伟、壮丽、辉煌,好像是以极大的信心和热情来迎接着未来。李斯特在这部作品里,将奏鸣曲和变奏曲式结构相结合,揭示出他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乐观主义的歌颂。
专辑曲目:
01. Mozart Serenade for strings No.13 in G major K.525 - 1.
Allegro [0:04:24.00]
02. - 2. Ronance (Andante)
[0:04:48.57]
03. - 3. Menuetto (Allegretto)
[0:02:13.48]
04. - 4. Rondo (Allegro)
[0:03:07.07]
05. Smetana Mein Vaterland - Die Moldau
[0:12:35.38]
06. Wagner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 Prelude to the Act
I [0:09:42.57]
07. Liszt Symphonic poem "Les preludes"
[0:1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