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富特文格勒《欣德米特世界的和谐交响曲》2000[FLAC+CUE/整轨]

标签:
无损音乐古典音乐交响乐文化乐评 |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
专辑名称:Hindemith - Symphony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
演奏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指挥: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53(现场录音)
发行时间:2000
发行公司:Toshiba-EMI
唱片版本:2088日本版
唱片编号:TOCE-3806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富尔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录音。这场演出是交响曲《世界的和谐》的奥地利首演。
富尔特文格勒在他指挥生涯相对较晚的时候才开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指挥。自从1922年他指挥的布拉姆斯音乐会引起轰动后,富尔特文格勒就已经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之一。但是在1927年到1930年之间他仅仅指挥乐团的常规音乐会。直到1937年的夏天他才在一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上以首席指挥的身份第一次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露面。
在这三次萨尔斯堡演出之后是1947年到1954年之间的连续七次届萨尔兹堡音乐节。这个时候富尔特文格勒已经成为音乐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这七次萨尔兹堡音乐节他指挥了十场音乐会,这是场音乐会的曲目都是根据同一主线制定,所选取的都是合乎指挥心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尽管这些曲目给人的印象是莫扎特不够重视而贝多芬则被演奏的过头了,正如同富尔特文格勒的其他音乐会一样,贝多芬的作品在其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很明显,他认为在将浪漫、后浪漫时期的作品推向全世界听众之前将它们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演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那些他认为受到“刚刚经历过的德国的悲剧”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舒伯特、布拉姆斯、布鲁克纳伟大的交响乐篇章,韦伯、门德尔松、普菲兹纳的管弦乐作品,以及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不仅仅是那四首音诗。富尔特文格勒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的音乐会曲目还包括了许多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组曲、三乐章交响曲,欣德米特的《世界的和谐》交响曲、交响变形曲,甚至还有不到40岁的奥地利作曲家阿尔弗雷德·乌尔(Alfred
Uhl)的管弦乐小品。
纵观富尔特文格勒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的演出曲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在这种审视过程中就能发现那个年代的演出组织者的目光就已经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保守曲目,同时这种审视还提供了一个批评一些当代指挥的理由,即对20世纪的音乐作品的淡漠。富尔特文格勒在1949年的日记中是这样表述他的观点的“如果我对斯特拉文斯基、奥涅格、欣德米特、巴托克以及其他众多当代作曲家费尽心力写出的作品漠不关心的话,我将永远不会原谅我自己。但我也毫不隐瞒我自己对现代音乐的看法——它们的价值远远不及那些传统作品,我认为这样是正确的,也是恰当的。重点在于我从现代的音乐作品中听到了什么,它要表现什么,而不是仅仅去通读、考虑这个作品。现代音乐一旦被恰当的介绍给听众,尤其是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听众,它们也会拥有自己的生命力。”
欣德米特比富特文格勒小了9岁,两个人很早就相识了,而且关系十分友好。富特文格勒对他这个年轻的作曲同事评价甚高,认为他是个真正的音乐家。但是两个人又是非常不同的。用作曲家自己的话来说“想让我放弃在作曲上的实验是不可能的”,富特文格勒则认为作曲家的这些实验只能将音乐带入死胡同。尽管如此,富特文格勒还是对欣德米特的音乐创作抱有极大的兴趣,并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纳粹政府禁演欣德米特作品的时候富特文格勒也毫不犹疑的站出来为作曲家说话。而作曲家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指挥家的谢意。在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后的悼文上,欣德米特写道“他指挥的音乐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诚挚…对于作品结构比例的把握十分得当。这就使得他不论是演奏一个段落还是一个主题、一个片断,乃至一整部交响曲、全套音乐会曲目的时候都能将他的演奏变成一个艺术的单元,他理解、组织、描绘的能力来源于他对均衡的把握,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
欣德米特的交响曲《世界的和谐》是和同名歌剧一起创作的。这个歌剧是他的倒数第二个歌剧,但是直到战后的1957年这部作品才得以在慕尼黑首演。交响曲其实就是就是整个歌剧的缩影。乐曲的开头部分就将富特文格勒深深吸引,他认为这个作品标志着作曲家向传统创作手法的回归,如同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甚至勋伯格——这些当代作曲家一样。传统的作曲手法正是富特文格勒所一贯坚持的。这部交响曲由保罗·塞切尔(Paul
Sacher)指挥在在巴塞尔(Basel)首演。首演后不久,富特文格勒就在柏林演出了这个作品。在富特文格勒给作曲家的信中写道“我希望您对这场演出感到满意。我们越是演奏您的交响曲,越是觉得其乐无穷。在我看来这是您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作品,尽管作品的长度对听众来说是一个考验”。1953年的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是这个交响曲的奥地利首演,指挥家将这个交响曲放在两个强有力的作品中间充分表明了他对作曲家的本人和作品本身的自信。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效果强烈、引人注目,让听众不仅仅感受到了作曲家深厚的作曲功底,更让听众体会到作品深沉的内涵。音乐终是表达人性最好的手段。
========================
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年-1963年),德国出生的作曲家。
欣德米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事业涉及作曲、理论、演奏、教学、指挥等多个领域,并作有各种体裁和各种风格的大量作品。因巴洛克晚期对位音乐的影响而经常被归入新古典主义一派。
虽然他的音乐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当代风格,但他仍因巴洛克晚期对位音乐(尤其是巴赫的作品)的影响而经常被归入新古典主义一派。他的作品以不协和对位、不协和和声与高超的管弦乐编曲技巧为特点。欣德米特的创作领域几乎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体裁。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欣德米特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他反对感情夸张冲动的晚期浪漫主义,试图将巴赫或更古时代的音乐特点融于现代的风格之中。他首先在练习曲性质的《钢琴音乐》(1927年)等作品中系统地发展一种新的复调技术和新的巴洛克风格。他虽然背离了传统的大、小调,却又不趋向于无调性与十二音体系,而是系统地发展了一套合乎逻辑的新对位法。30年代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协和程度不太强的线性对位和系统的调性组织。他认为调性是一种自然力量,就像重力一样。他使用任何一些音的组合,无论怎么不协和,总是在结束时回到简单与和谐上来。与以不协和为特征的勋伯格不同,音调的协和是欣德米特的审美标准,不协和音调的使用只是为了特殊效果。
专辑曲目:
01. 1st Movement - Musica Instrumentalis
[0:11:32.62]
02. 2nd Movement - Musica Humana
[0:09:23.25]
03. 3rd Movement - Musica Mondana
[0:1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