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场录音】张亮《贝多芬-第一、三交响曲》2018[FLAC+CUE/整轨]

(2022-09-09 10:06:51)
标签:

无损音乐

古典音乐

交响乐

文化

乐评

分类: 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
专辑名称:Beethoven Symphony No.1 & 3
演奏乐团:上海爱乐乐团
指挥:张亮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2018.3.11、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发行公司: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
唱片版本:现场版
唱片编号:CD20084-1

【现场录音】张亮《贝多芬-第一、三交响曲》2018[FLAC+CUE/整轨]

张亮.-.Beethoven.Symphonies.cd1.zip                626386

专辑介绍:
作为首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选者、上海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兼副团长张亮携手乐团,现场灌录了这套全集。唱片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联合出版。这套唱片既是国内凤毛麟角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之一,也通过音像制品在贝多芬年让中国与世界发生交集。

“贝多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音乐让人们感受到战胜黑暗,战胜痛苦的坚定信念。这对于当下所有境况特别是对抗疫事业有着极大鼓舞。痛苦的时刻必定短暂,经历痛苦之后一定是更好的升华。唱片就在今年出版是无独有偶的巧合,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危难与纪念伟大音乐家战胜危难的精神交织在一起。”在张亮看来,在疫情全球蔓延的2020年,出版这样一套纪念全集意义非凡——纪念贝多芬不只是致敬古典音乐先贤,同样也是借由贝多芬音乐里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传递到人们心中。

唱片收录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全部九首交响曲,这九首交响曲被誉为人类音乐文明中的瑰宝,也是每支乐团和指挥家展现技艺,彰显水准的试金石。自录音技术诞生以来,几乎每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家和盛名在外的乐团都录制过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并伴有音像制品出版。有的指挥家为显示其不同阶段的艺术生涯高度,还会多次录制全套交响曲,比如卡拉扬就录制过四套。

此次这套唱片灌录于2018年张亮指挥上海爱乐乐团的演出现场。2017/18乐季,上海爱乐乐团在其常任指挥兼副团长张亮的背谱指挥下完成了全套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会系列。此次全集计划横跨5个月,始于2018年3月,收官于7月,分四场音乐会演完整套九部交响曲,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一场,第四第五一场,第六第七一场,第八第九一场。

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能够有此体量的演出,其不仅得益于乐团对于青年指挥的重点培养,同样离不开上海市委宣传部首创的“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实实在在的资金扶持。作为首届入选者中唯一一位指挥,张亮得到宣传部与乐团特别制定的“一人一策”三年培养计划专属方案,确定了“提高品质素养、提升艺术造诣,积累开发艺术作品,提高创作能力,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国内知名青年指挥家”的培养目标。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将个人风格打造与乐团风格打造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三年“培养计划”的“收官”项目,致敬贝多芬音乐会对他个人艺术生涯也有这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张亮海外求学时期,于奥地利三大国立音乐院校之一的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攻读乐队指挥与钢琴双专业。而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度过了其大半生光阴,维也纳见证、孕育、成就了贝多芬的音乐历程和辉煌杰作。在那里,张亮师从克劳迪奥·阿劳的弟子大卫·莱福里(David Lively)学习钢琴,跟随尤洛斯·拉霍维克(Uros Lajovic)学习指挥。而拉霍维克是一代指挥名师施华洛夫斯基的门生,经由施华洛夫斯基体系培养而出的指挥家群星璀璨,包括克劳迪奥·阿巴多、马里斯·杨松斯和祖宾·梅塔等。身为施华洛夫斯基的徒孙,张亮在指挥中融入了自己对以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风格的细微体察,以及贝多芬所传达的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信念。

而这次全集,也被视为其40岁之际指挥生涯的小结,“真正的成熟指挥生涯应该是从40岁开始,指挥完贝多芬全集交响曲是任何指挥职业生涯的里程碑。对我个人而言,这套音乐会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同时考虑到贝多芬对于乐队训练的重要性,今后我还会不断重复演奏贝多芬作品。”

==========================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作于1794至1796年。此曲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音乐元素,幽默通俗又带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性,轻松诙谐,展现了舞蹈性的主题。此曲的和声手法、浓重的管弦乐笔法,呈示部结尾处的定音鼓,第三乐章中行进级攀登的曲调、疾快的速度、突然的转调,恶作剧式的休止符,这一切都处处隐伏着未来贝多芬的所有因素。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价:这是一首年轻人对自己的梦境微笑的诗篇。它是欢快的、懒散的;人们能从中体会到对快乐的希冀和渴望。(但在引子中的某些段落中,在快板的阴郁低沉的乐声中,在荒诞的喈瞎曲里,人们激动地感受到这位年轻作曲家身上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人想起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所画的圣婴的眼睛——从那双婴孩的眼睛中已可窥到未来的悲剧。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开头有一段仿效海顿的缓慢引子,主题是舞蹈性的。第二主题是双簧管和长笛的对答。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仍按奏鸣曲形式写成。乐章的气氛宁静、幽雅,是多情善感的表现。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快板,实际是诙谐曲,有极快的速度,频繁冒出的节奏重音,瞬息休止的与急剧的力度对比。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回到模仿海顿:奏鸣曲——回旋曲的曲式,充满欢乐的喜剧性,似乎充满了对海顿模仿的机智笑声。

==========================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完成于1804年春。此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贝多芬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该乐章没有传统的引子,而是以两个雄壮的齐奏开头,然后立刻引入宽广的分解和弦大提琴主题。主题结束于不合调的升C音上。小提琴发出重复的高音,使和声变得模糊,但在单簧管与双簧管奏出的第二主题中得到解决。第二主题相对和美、忧郁一些,但也有着庄严的气概。 呈示部已经很长;但最为新颖的是贝多芬扩大了发展部的规模,使之比呈示部(不算重复)更长,不仅仅是主题简单的变化,而成为了戏剧性的核心。在一段狂暴、充满冲突的小高潮过后,突然安静下来,并出现了一个看似新的主题(实际上是主题的一个对位)。这个新主题,在弦乐所演奏的连续属九和弦音量逐渐减轻之时,顺畅地在E小调上出现,并且与第一主题互相交错,其后亦于结束部分再次出现。再现部开始之前的四小节,圆号提早重申了主题,但此时调性还未回归到主调上,小提琴也还演奏著属调的和弦,因而有不寻常的效果。起初这一充满先锋性的乐段甚至被认为是错印,但贝多芬自己很珍视它。据其学生里斯说:“我当时站在贝多芬旁边,以为号手是出错了。我说:‘该死的圆号手,你不会打拍子吗?这听起来大错特错。’当时贝多芬差点给了我耳朵一拳。他很久都不肯原谅我。”再现部基本上纹丝不动地重复了主题,只是做了一般的转调。但尾声的规模变得仿佛第二个展开部,与全曲的规模相配。起初调性不明确,但渐渐增强,直到高潮中小号光芒发丈地高鸣第一主题,令人热血沸腾。全乐章严谨而具有戏剧性。在规模和纵深上都有了显著的开拓。其长度在贝多芬交响曲作品中,除《第九交响曲》之外,无出其右者。尤其有着节奏和调性上的革新,例如时常加入更有动感的四二拍段落,并多有不协和之处,例如发展部中小提琴在高音区将相差仅一个半音的E和F同时奏出,发出刺耳的怒吼。这些更为丰富的表达传递出炽烈的感情,正如瓦格纳所言“恰似自然的熔炉一般,表现了天才青春时期所涌现的种种情绪”。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小调,2/4拍子。主题有两个部分,都是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呼应:其一是开头小提琴肃穆的c小调越段,配有鼓点般的低音,在新的调性中结束;其二是有着极大旋律性的一个短句。然后出现了C大调的段落,较为明亮;但又进入了阴暗的主题。接着出现了三声赋格段落,音乐变得急促、悲恸,在咆哮声中转到属调。结尾主题重现,但却只剩下碎片,由低音提琴的拨弦配合,尤其悲凉。木管乐器发出最后的叫喊,乐曲在弱奏中淡出。该乐章通常被认为是“英雄之死”,罗曼·罗兰称之为“全人类抬著英雄的棺柩”,柏辽玆将之与维吉尔悼念帕拉斯的诗篇相比。该乐章也是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之一。其庄重、哀伤,又充满美感和独特的感情张力,由简单主题发展出多种变化,是贝多芬成熟风格的代表。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该乐章充满能量,开头的弱奏突然转成特强;作曲手法简洁细致,感情色彩也有所变化。主题在双簧管上出现。三声中部有一个军号般的主题,由圆号奏出。最后强有力地在鼓声中结束。该乐章虽然速度快,却并非玩笑之作。对其的解释有两种极端:既有称之为“自然春色的复活”“乡间欢快的集市”者,也有认为是“军营中的景象”的,白辽士甚至称之为伊利亚特中勇士们在其领袖的墓冢前所进行的舞蹈。这也是第一部在谐谑曲中使用了三支圆号的交响曲。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的结合体。在末乐章使用变奏形式是极不寻常的。其主题来源于贝多芬之前创作的《普罗米修斯的造物》;贝多芬钦佩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将他作为该交响曲的结束,也是恰当的。该主题亦在1802年为独奏钢琴创作的“十五段变奏曲与赋格”(Op. 35,又称“英雄变奏曲”)中出现。 该乐章开始时风驰电掣,听起来在错误的调性(g小调和降E大调的属调)上;但随即突然进入较为平和的变奏部分。一开始并没有呈现出主题,而是先用低音和声勾勒出了主题的骨架。然后用简单的旋律与之相配,突出了音色的对比,还有些喜剧色彩。然后才出现了如歌的由两部分组成的主题。接着有一段赋格和奔放剧烈的舞曲,紧接着另一个由主题变奏而来的赋格段,达到一个小高潮。接着进入了柔美、平静的乐段,旋律交替进行。渐渐音乐变得强烈,直至一个强有力的壮丽的高潮。在一段较弱但充满悬念的乐段过后,忽转急板,暴烈的开头重现,并引向特强的结束。该乐章杰出地处理了调性和形式上的发展。其形式综合了回旋曲式(主题与不同乐段相穿插)、奏鸣曲式和变奏曲式。低音部分直到尾声时才消失,但变化多端,起到支撑结构的作用。变奏的性格也从欢乐、奔放、狂烈到静思、静谧、温柔,再转向光辉的结束,突显了英雄壮阔的历程。刘易斯·洛克伍德(Lewis Lockwood)称该乐章是全曲的升华。

【现场录音】张亮《贝多芬-第一、三交响曲》2018[FLAC+CUE/整轨]

【现场录音】张亮《贝多芬-第一、三交响曲》2018[FLAC+CUE/整轨]

专辑曲目:
01.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1.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0:06:40.56]
02.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2.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0:05:50.15]
03.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3.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 Trio    [0:03:31.46]
04.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 4. Finale,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0:05:51.74]
05.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1. Allegro con brio    [0:14:44.17]
06.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2.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0:15:53.16]
07.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3.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Trio    [0:05:48.71]
08.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Eroica' - 4. Finale, Allegro molto    [0:12:16.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