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2018-06-07 15:17:03)
标签:
教学设计及反思 |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1
教学目标: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
难点:渗透在计算中要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主题图,小棒。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
73=(
68=8+(
2.情境引入
(1)
一年级2班的小小图书角。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怎样才知道还剩多少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动漫书?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35-2=
(3)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点?像这样的题应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摆小棒。
(1)35减2和35减20各得多少呢?请同学们摆一摆小棒来解决吧!
(2)学生自己摆小棒。
(3)班内交流摆小棒的方法。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拿小棒?
(有条件的可以借助投影仪或磁性小黑板直观展示多找几人说摆的过程,为抽象算法做铺垫。)
2.抽象算法。
(1)如果不摆小棒口算这两道题应怎样计算?学生自己试着说,同位交流。
(2)班内交流。(多找几个学生说)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35 – 2 = 33(本)
先算5-2=3
再算30+3=33
(4)
比较两题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不同:35-2是将分解出的5-2,而35-20是将分出的30-20
3.小结。
2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去减?20中的2要用十位上的3去减?
(1)小组讨论。
(2)汇报:
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算式的特点,并说一说算法的不同点。
(二)综合练习
2.练习十二第1、2题
独立完成,选择一组说说算法。
(三)解决问题
3.
练习十二第3题
先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板书设计:
35 – 2 = 33(本)
先算5-2=3
再算10+5=15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前面又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只是学生由于年纪太小,加之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决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动手摆小棒,结合直观理解算理。
1、让多个学生说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说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表达能力。
2、注意引领低年级学生读题,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对话语言转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3、注意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捕捉教学中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4、练习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