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04-16 15:12:52)找次品
五(4)班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探求优化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学生猜测交流,小组讨论,实验列举,画图验证,类推方法解决。
教具学具:
课件、天平、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
÷
0.6=
0.9
×
8=
2、看图找出不同的一个。
3、游戏引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有 2瓶钙片,期中一瓶少了3片,用什么方法找出来呢?
1、认识天平的平衡原理,让学生跟着老师用双手模仿一次。
2、让学生用双手模仿天平出现的情况,并说一说次品在哪里。
(二)、出示例1:
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用圆片代表钙片演示称的过程,并一边作说明。
3、课件演示一次,老师作释疑。
4、老师板书用图表示。
(三)出示: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次品?
1、小组合作讨论:
2、让学生用圆片代表钙片演示称的过程,并一边作说明。
3、课件演示一次,老师作释疑(不同的称法)。
4、老师板书用图表示。
(四)新课小结
找次品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每称一次必须推算出次品会在哪个范围内,可以借助学具、画图等方法。
三、拓展应用
有8瓶钙片,有1瓶少了3片,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次品?
1、小组合作讨论:
2、让学生用圆片代表钙片演示称的过程,并一边作说明。
3、课件演示一次,老师作释疑。
4、老师板书填表。
8瓶的分法 |
分成的分数 |
至少要称的次数 |
8(1,1,1,1,1,1,1,1) |
8 |
4 |
8(2,2,2,2) |
4 |
3 |
8(3,3,2) |
3 |
2 |
8(4,4,) |
2 |
3 |
5、小结:
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
(2)、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要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四、全课小结。
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决这种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学具,还可以画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如果你动脑筋思考,会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优的方法。
教学反思:
《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
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老师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课件演示记录和推导,让学生加深理解。
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平均分。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
3、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导方法、总结规律,找次品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关键在于每称一次都要缩小一定的范围,找出次品在哪个范围内,这是本节课的精华。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对教学内容过程等不够熟悉,有些细节顾及不到,部分学生的疑问教师未能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