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01-18 16:42:58)
标签:
教学设计及反思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谭凤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学习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培养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积极去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教具准备
教具:课件,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学具: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方格纸一张,表格2张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原来这种题型一般在习题中出现。教材运用此题抛砖引玉,引起一线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但是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引导。在探究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探究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探究之后,及时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做好铺垫
1.拼组练习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用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周长呢?
(2)3个呢?4个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不断探究,获得新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5: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1)读题思意。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题,同桌交流题目意思。
(2)分析题意。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拼图形──求周长──比较周长
(3)让同桌同学再次互相说说题目意思。
2.自主探究
(1)第一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拼图形)是的,图形拼好了,接下来的两步就简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
②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要指导,适时点拨。
③汇报展示
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a.用小正方形拼的
b.在方格纸上画图的
c.直接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
学生摆出来的结果有: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
④优化方法
请摆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摆法,实物投影出学生在方格纸上和随练本上画的草图。师:你更喜欢哪位同学的方法?为什么?(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方法更好)
⑤分析画法
你最喜欢谁画的图,为什么?是的,他画的草图中还隐含着大智慧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我们可以说成摆了几行?每行几个?(摆成1行,每行16个。)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可以怎么说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还可以怎么说呢?
d.思考:为什么不能摆成3行呢?
e.师:只有这3种拼法吗?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能确保正确解决问题。
⑥再次尝试
你能不用摆,就直接画草图吗?我们来试一试。如果有12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让很快画好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有信心,学会思考)
(2)第二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我们已经用16张正方形的纸摆成了3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接下来还需要做些什么呢?(计算他们的周长,比较他们的周长)那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吧!可以借助学具的帮忙。
②自主探究
教师个别指导,点拨启发。
③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式有:
a.用数格子的方法,直接数出它们的周长。
b.数出它们的长和宽,计算出他们的周长。
c.用表格记录法。
长(分米) |
16 |
8 |
4 |
宽(分米) |
1 |
2 |
4 |
周长(分米) |
34 |
20 |
16 |
观察比较 |
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 正方形 )的周长最短。 |
(提醒学生,表格式不一定非得画表格,也可以像表格一样上下、左右对齐,就行了,简单明了,做起来速度快。)
④思考分析
a.不管是运用了数的方法,还是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我们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b.12张边长1分米的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草图,我们已经画过了,你会比较它们的周长吗?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只有这三种拼法吗?你得到了什么结果?
长(分米) |
12 |
6 |
4 |
宽(分米) |
1 |
2 |
3 |
周长(分米) |
26 |
16 |
14 |
观察比较 |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周长最短。 |
c.课件同时出示两个表格。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小正方形个数一定的情况下,拼成的图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最短。
为什么呢?引导发现:拼组后,隐藏在图形内部的小正方形的边长越多,露在外面的边长就越少,图形的周长越短。
⑤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⑥今天我们一起学到了许多知识,大家真是爱思考的孩子!其实这种拼摆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联系生活,内化新知
完成教材86页做一做。
通过动手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四)全课总结,有效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一个图形周长长一些,最后要让学生探讨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方法
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和兴趣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的利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进行研究,在方格纸上,数出或者计算出图片的周长;还有的用尺子量出各个边的长度然后相加;还有的只量出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的边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本节课有的不足之处,一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尤其是中等偏下学生很少发表意见;二是部分同学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掌握不熟练,在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是习惯用原来的连加计算方法,这说明学生对“长+宽的和乘2”这种最简单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难以理解,更达不到熟练运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理解水平,对于一些有理解难度的数学问题,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感悟,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