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对《认识四边形》、《6-8的连加、连减》《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评课
(2017-12-01 17:53:29)数学教研组对《认识四边形》、《6-8的连加、连减》《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评课
第十三周,我们学校举行了新教师汇报课。我们数学科分别听了陈志溪老师、王小霞老师和蔡丽荔老师的课,三位老师在教材的钻研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精心设计每一课堂环节;三节课都很实在,合理清晰的思路,效果不错。下面就分别对三位老师的课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陈志溪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认识四边形》一课。主要亮点有:
1、教学设计合理,准备充分:四边形概念的揭示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近及远。先整体认识四边形,感悟四边形,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动动手创造一个四边形。这种设计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对总结四边形的特点比较细致,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不断完善对四边形特点的认知,具体分析什么样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让学生反复说明,强化知识内容,增强学习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比较清晰,但引导学生说的机会比较少,互动的机会少。
二、王小霞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年级《6-8的连加、连减》一课。
4、强化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学了连加法之后,王老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连加法的一系列相关习题运算,从而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明确连加的运算顺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学了连减之后的方法同上。
5、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时间安排得不够科学,前松后紧;练习量少了一点。
三、蔡丽荔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五年级《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一课。主要亮点有: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先猜谜语,引出手,从手里发现学问(手指与间隔的关系),又出示生活中的插红旗、植树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蔡老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蔡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在此,蔡老师设计了一道引例。把数字较大的问题改为数字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在线段上植树来解决,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从而化繁为简,步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蔡老师则通过列表让学生去算一算,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4、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蔡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孙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