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手捧于老的书,津津乐读,平实如话的语言就像启功先生说得那样,行文简浅显,读来亲切如故。
精读第一缉: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反思二十多年的语文教育,我们为学生留下了什么?是知识?能力?情感?兴趣?习惯?知识不记得多少,书写、阅读、表达能力丢不掉,兴趣和习惯是基石,是一定要留下的印迹。这样的事实带给我们语文教学什么启示?再不能一篇篇教课文了,要用课文教语文,教学生读书、写字,练表达,留住语文的根。
留住语文的根,就要守住小语的“常”。这儿的常,指的是不变的规律,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寥寥数语,道出学好语文之道,也是今日教语文之法。
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展示一个过程,而不是展示一个结果,过程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课堂上是老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老师的配合作用不仅体现在启发、点拨上,还体现在耐心和态度的和蔼上,体现在发自内心的动情的鼓励上。
课堂上学生受益,老师也受益,教学相长,师生一起成长。于老师谦逊的教学态度,让人钦佩。向学生学习,不以师者盲目尊大,学无止境,可以任何人为师。“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精读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老师把自己一生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积淀成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这是于老师的教学主张,也是他多年的教学结晶。
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故重情趣放在了首位。重情趣即教得有意思。这里的“情”指情感,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对学生有情,就是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对语文教学有情,指关注教材,课前老师和教材对话;关注学生,课堂上学生和教材对话。以老师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给学生鼓励、鼓舞。这里的“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于老师主张课上得有情有趣,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这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之一,提高自身语言的丰富性和幽默性,以自身的文化积淀感染和吸引学生。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悟什么?悟其语,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怎样悟?那就是读,一边读一边想。备课先备“读”,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的妙处。课堂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指导学生先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其次品味赏读,微观探究。重感悟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强求一个答案,一个结论。重在学生自得,而不是教师的告诉。
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语文教学强调记忆、积累。但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语言的积累,要十分重视读和背,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重视课外阅读,扩大阅读的量,做好读书笔记。生活和感受的积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在经历中丰富生活感悟。
美国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为迁移而教”。于老师讲的迁移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读课外书时,他提倡让学生读书做记号,留下读过的痕迹。提高学生抓要点的能力。写的迁移就是重视作文训练,注重学生的仿写、续写,课堂小练笔等。实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这里的习惯指的是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这些是学好语文必备的习惯。运用语言的习惯,就是在语文的实践中,让学生先拥有语言,再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习惯养成,兴趣是前提,坚持是关键。
于老师的“五重”教学,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我不由得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得失,小语姓“语”,还姓“小”,本本分分做好语文那些事,扎扎实实教好语文这份差,足矣幸也。
在第二辑里,于老师还结合生活、艺术感悟,从多种维度谈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学语文好比“攒钱”,要有强烈的积累意识;厚积要运用,又好比“花钱”,越舍得花越能想到挣。处处留心皆语文,多读,多看,多问,多记,多写,不想学好语文也难。语文课上多些微笑,微笑是冬日暖心的阳光;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是发展思维的催化剂;是树立信心的增强剂。需要教师有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语文课上多些幽默,多些形象的唤醒,课堂就多些生机和活力,多些可爱和可敬。示范是最好的指导,是老师的淋漓表现。教学要像唱京剧,讲究一个字“默”,不断琢磨,不断改进,精益求精,才能得艺得道。
精读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于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不是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亮点,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亮点,教师引导学生读透文字的过程更是亮点。其次,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也是亮点。读帖,描红,临帖,评议,有序有样,小处不掩亮点。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导入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有激情激趣,导读导学的作用。如何导入,要因文而导。教学常识类文体《鲸》,可以思辩导入激趣;教学《“老水牛”爷爷》《燕子》类以人或事物拟名的文章,可从题目入手导读;教学情感类文章《月光曲》《马背上的小红军》以情导入,叩响学生的感情之弦,定下学文的感情基调;教学有故事情节或者写新奇事物的课文,可制造悬念导入,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总之,导入是艺术,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得妥帖,自然,新颖,亲切,这些需要语文教师有心,用心。
解词是一种艺术。研读教材,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全文,借助语境,自己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做法。但有的词语也只是可意会而非言传,只要学生了解大意即可。有的词语可化抽象为形象,将概念转化为具象,也是释词的好方法。
造句训练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之一,也需要艺术,不可“勿以其小而不为”。紧扣课文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去引导理解、运用;根据其义项多方面训练表达;借助图画去说话、应用都是造句的有效方法,但绝不可为造句而造句,有形式无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写”是一门艺术。可以抓文中的重点词语去写,将概念还原成生活画面;也可以为课文续写,这不仅是情节的延伸,还是主题的升华;也可以对课文进行补写,丰富文本内容;还可以仿段造段,迁移写。总之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让写占有一席之地,让写挤得巧妙,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小故事大道理,揭示寓意也是一种艺术。发展情节,揭示寓意;演示理解,明白寓意。切记将寓意生硬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囫囵吞枣。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是一种艺术。徐世荣先生说过,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一是读出人物的轮廓;二是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要读出感情,就应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是读出“话外音”;四是读出人物的身份;五是读出人物的性格,六是读出人物的年龄;七是通过教师的范读去指导、启迪学生。总之,读好人物对话要让学生进入角色,将人物读活。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是一门艺术。当学生在课堂上把“球”踢给老师的时候,老师不应以教练自居,指手画脚的讲这是一个什么“球”,应当如何如何踢,而要把这个“球”再踢给学生,在场外进行适时指导。当教师上场不可的时候再进入场地。读懂的过程,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自己读懂,自悟自得,比别人告诉要理解深刻得多。
真教是本领,会教是艺术。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为了理解文本内容,更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标是教学的圭臬,是依据,要常看常新。是备课的方向。备课首先是备朗读:散文读出意境,诗歌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读得明白。其次,备课要咬文嚼字,读得进,讲得出。再次,备课要备“本领”——书写的本领,朗读的本领,造句的本领,写的本领,预设的本领等。最后,备课要写教后记。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学专家来。
精读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关于作文教学,于老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有效做法。他把作文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处处留心皆“文章”,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做,注重修改评讲。和学生一起去写“下水”文,是于老师不同于别人的一贯做法,从学生的角度写“下水”文,是儿童本位思想的真切体验,能及时了解学生作文的困惑点,及时修正命题的范围,能为学生作好示范,达到潜移默化的导法指向效果。
“文章本天成,妙手自得之”,于老师主张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讲究命题的艺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讲究“小题大做”,把不起眼的小事,街道一隅等写具体细腻,有血有肉。于老师要让学生的“非音乐的耳朵”变成“”音乐的耳朵”,让他们在劳动中,在活动中,在交往中,在读书中,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真谛,感受人间的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有情,有意,有爱,有恨才会捕捉住平凡的小事中闪光的东西,才会与别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与大自然中的美产生共鸣。
会观察,会想象,会感受,会表达,是写好作文的技法,需要教师的讲解导拨,需要学生不懈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
这本书花了二十多天读完,掩卷沉思,留给我的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