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案例

标签:
教育 |
《观沧海》教学案例
武安市第八中学
一、设计背景:
在古诗词教学中,因为一些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为了被动的看客和听众,教师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反复诵读和积累,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小,通常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的意思和作品干巴巴的译文,至于古诗词本身,往往不能熟读成诵。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实在是本末倒置。因此,我希望通过本节课激发初一学生对古诗词积累的兴趣,以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累来快速提升素质,并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我阅读能力,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由于农村教育现存的一些客观问题,导致我接手这些孩子时,他们的小学基础参差不齐,居然还有拼音不过关的孩子,连读都读不下来,更别说让学生背诵古诗词了,那么对古诗词积累的兴趣更无从谈起。
《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首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和积累的兴趣,以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累来快速提升素质,并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我阅读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歌中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运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收集曹操和写作背景资料,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明要点。
第三环节:多种方法诵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采用多种方法朗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1、先用多媒体展示名家范读,学生标注易错的字音,以纠正字音。
2、点名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让学生及时做笔记。
3、分别采用学生齐读、自由读、竞争读。
4、配乐读。
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互助合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3、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4、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展示,对于疑难问题班级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第五环节:挑战自我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观
一、写景:1、实景:大海、山岛、草木、天空(视觉、听觉)
二、抒情: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