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沧海》教学设计

(2018-03-06 20:38:49)
标签:

教育

                《观沧海》教学设计

武安市第八中学    孙海华

  

 观沧海

 

新授课

 

 

孙海华

     

1课时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背诵并默写。

 

 

讨论、探究、想象

 

多媒体

        

个案补充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一、生字词学习

沧,青绿色。                     临,到,登临。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恒时经过此地。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高其。         

峙,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    

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    星汉,银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庆幸。   

至,极点                       以,连词,来。      

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二、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观沧海     曹操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诵读,小组合作通译、分层。

2、探究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层次结构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