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
(2018-03-06 20:38:49)
标签:
教育 |
武安市第八中学
课
|
|
课 |
新授课 |
|
主
教 |
孙海华 |
|
1课时 |
|
教
目
|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
|||
重
难
|
重点:作品的思想内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
|||
学
指
|
讨论、探究、想象 |
|||
教 |
多媒体 |
|||
教 |
个案补充 |
|||
即
导 |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
|
||
自 主 学 习 |
一、生字词学习 沧,青绿色。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恒时经过此地。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峙,挺立。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至,极点 。 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二、作者介绍 |
|||
合
作
探
究
|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探究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层次结构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
|||
课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