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丹阳(秦始皇改称云阳为曲阿)

(2018-05-01 09:48:46)

曲阿

http://s4/mw690/006XpT2Lzy7l4Vh6aPxe3&690
春秋-吴国-延陵(今丹阳)

曲阿,江苏省丹阳市的古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曲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http://s12/mw690/006XpT2Lzy7k8ixG27h4b&690

丹阳葛城遗址1
http://s12/mw690/006XpT2Lzy7k8iyKsMXbb&690

丹阳葛城遗址2

http://s4/mw690/006XpT2Lzy7k8jNzdAva3&690

丹阳葛城遗址3

“吴国第一城”——葛城

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丹阳的葛城遗址入选之内。葛城遗址位于丹阳市珥陵镇东南6公里,是一处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城址,发现于2005年。20075月,镇江博物馆对葛城遗址及周边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了珥城、神墩两处遗址。20071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丹阳市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葛城、珥城、神墩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并对葛城遗址和神墩遗址进行了发掘。经勘探试掘,确认其为一座吴国城址。城址内分布有窖穴、房基、水井、水沟,城址外分布有土墩墓。遗址中出土有较丰富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吴文化遗物。通过对出土陶器分析,可将该文化遗存分为三期:早期为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前期,晚期为春秋后期,三者之间连续无缺环。经与江、浙、皖地区同类吴文化遗存对比,可推知丹阳葛城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吴文化非常重要,填补了以往镇江有吴王墓没有吴国城的空白。

“三水环三城”
  葛城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谜,1976年动迁以前,葛城村的居民就居住在这里,村边环绕着土筑的城墙,居民们曾发现过古代的陶罐,但是在史书上葛城却从无记载,没有人知道葛城在哪个朝代因何得名。站在约4米高、四面环水的大土墩上,考古领队告诉《南京早报》记者,现在这里中间洼,四周高,只有西边还残留一段城墙,那是因为2001年这里被承包种地,城墙被向内推倒了,非常可惜。
  这片台地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20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这么小的地方能住多少人?能被称作城吗?考古领队解释说:这里只是内城,西周时这么大的内城规格已经很高了。和现代城市不同,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内城和外城,"筑城以守君,造郭以卫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内城里。葛城的形制很独特,水和城环环相套,从内城往外走,越过8米宽的壕沟,就是60米宽的外城,城外又是一道壕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两层水环绕两层城,但这肯定不是葛城的全部,专家们根据种种迹象推测,葛城可能有三层水三层城,总面积在4平方公里以上。这种水环城、城环水的结构和常州的春秋淹城一样,但是葛城的内城比淹城更大,年代也更早。

http://s11/mw690/006XpT2Lzy7k8XebOTU7a&690
常州春秋淹城遗址

 

  泰伯奔吴之都?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张敏表示,目前发现的吴国城址都建于春秋时期,而葛城的年代最早,建于西周,这是它被称为吴国第一城的主要原因。
  如果联系周边环境,葛城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丹阳市文化局局长陈利慧介绍说,在它周边,神墩遗址、珥城遗址、联城村、扶城村、护国村等均是人工修筑的四面环水结构;北面有近10座有可能埋葬贵族的高等级土墩墓;1954年,丹徒大港的烟墩山古墓中出土了宜侯夨(cè,古同”)簋,1976年丹阳司徒镇发现了凤纹尊等26件青铜器的窖藏。前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改封虞侯夨于宜地为宜侯,有专家认为,夨就是吴国的始封之君周章,吴方言周章二字读快了与的确非常接近。而凤纹尊改变了吴国没有青铜器的传统观点,代表了江南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准。
  以上都表明,当年的吴国都城就在丹阳丹徒一带,葛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家在论证会上认为,葛城是早期吴国都城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葛城真的是吴国都城,泰伯奔吴之谜有没有可能据此解开?南博考古所副所长林留根告诉记者,泰伯和仲雍奔吴,是为了让位于季历,也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史记》记载,周文王的孙子周成王曾派人寻访泰伯的后代,找到已经做了吴地首领的周章,并分封了他。考古队从城墙内找到的陶片最早的是西周早期,离泰伯奔吴的时代很近,但是这些陶片也可能早就埋在土里,后来在筑城取土时混进了城墙里。现在可以肯定葛城不晚于西周中期,但是它最早筑于何年,由何人所筑还是一个谜,需要对城内进一步考古发掘。

http://s7/mw690/006XpT2Lzy7k8iI9TGC66&690

战国初-云阳邑(今丹阳)

春秋吴国时称延陵,曲阿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曲阿县为凤美县。东汉初复名为云阳县,后复名曲阿县。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设置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丹阳被改为云阳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云阳县邑,不知让秦始皇操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价连破此地的王气

http://s16/mw690/006XpT2Lzy7k8mqY2T55f&690

秦始皇(BC259年农历12月初3—BC210年)
http://s6/small/006XpT2Lzy7k8ms3LNj95&690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秦始皇带领群臣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占卜称:云阳有“王气”。秦始皇怕丹阳出皇帝夺他的江山,所以立即下旨破丹阳的“风水”,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将带有“王气”的“云阳”县名改为“曲阿”县。

秦始皇开创了诸多有利于统一和发展的事业,不仅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还修建了通向四方边区的驰道,并统一道路的宽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大帝国。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中国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那时各国为了防范别国入侵,都在国土边疆修筑关塞、堡垒、坝堰等阻碍物,秦始皇并吞六国后,沟通河川就与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同样重要了。

http://s6/bmiddle/006XpT2Lzy7k8mNeU6h45&690

秦始皇

秦时长江涨潮,江水随自然河流流向镇江、丹阳交界处,至丹阳新丰附近遇丘陵而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郡,他细察江南地势后,认为要加强和控制东南地区,必须有一条与会稽道并行的水路,同时也是为了破“风水”、斩断“龙脉”,于是派“赭徒”(罪人)凿开了丹阳的北岗山(大致在今新丰一带),引长江水穿过丘陵地带,过丹阳,直下江南平原。

秦驰道的规模,《汉书·贾山传》中留下一段叙述,可以窥其一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就是说,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驰道是按照一定规格修筑的,路基筑得又高又牢固,宽度为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通向四方边区、统一了车轨的驰道,对于促进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也为后代道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驰道基本上都较直达,而据文献记载,向南的“会稽驰道”经过丹阳时却弯弯曲曲,这是为什么?原来秦始皇在修丹阳驰道时特地“截直道使曲”(《吴录》),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目的还是同改“云阳”县为“曲阿”县、凿北岗山斩“龙脉”破“风水”(据《舆地志》)一样,都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

如今,曲阿成为丹阳市下辖一街道办事处的名称。

历史渊源

建置

http://s9/mw690/006XpT2Lzy7k81uzh7qb8&690

东汉末1

http://s3/mw690/006XpT2Lzy7k81v2M9Qe2&690

东汉末2

丹阳古称曲阿。曲阿第一次振兴在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各地人氏纷纷徙居江东,以求安居。浙江富春孙钟孙坚孙策祖孙三代,徙家曲阿。孙策,这位乱世英雄,久有大志,承父遗志,立曲阿为皇基之地,从而为其弟孙权建立吴国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吴国自公元222年至280年,亡于暴君末帝孙皓。西晋武帝司马炎,将吴国君臣千百人,虏徙洛阳,以防复辟。时曲阿,上空常有五彩祥云,散而复始。司马炎步秦始皇后尘,苦思冥想,想出了一条妙计,瓜分曲阿,以王气。公元281年,将曲阿延陵乡析置延陵县,将曲阿东北数十里境地,划归武进。曲阿山区,素有卧虎藏龙之说,龙的传说,处处可见。白龙寺卧龙岗、龙山(嘉山)、龙吟(胡桥)。西晋始于公元265年,亡于317年,共52年。如果以灭吴国,统一中华计,则始于公元280年,止于317年,只有37年政权。

就这短短三十七年,曲阿被其折磨得默默无闻。公元317年东晋建都于建康,即三国时吴国的京城建业。东晋政权为鼓励北方久遭战乱的人民南迁,实行了侨置土断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创。东晋之后,曲阿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朝宋、齐、梁、陈帝王均与曲阿有历史渊源。

曲阿之战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在孙策江东之战中,折冲校尉孙策夺取扬州刺史刘繇根据地曲阿,双方发生激战。

兴平元年,刘繇受命为扬州刺史,因右将军袁术占据州治寿春,遂渡江治曲阿,出兵击败孙策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及孙策从兄丹阳都尉孙贲,二人退至历阳。刘繇命部将樊能等屯横江,张英屯当利,以防袁术军。

孙策投寄袁术篱下,屡立战功,却不受重用。是年,原孙坚部将朱治建议孙策脱离袁术,返回江东故乡,创建基业。此时,袁术派吴景、惠衢率军攻张英等未克,孙策遂趁机要求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许之,向朝廷请封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率步兵千余人、骑兵数十人,由寿春南下,沿途招兵买马,进抵历阳时,部队已增至五、六千人。孙策好友周瑜在其从父丹阳太守周尚支持下,率军及携带大批粮秣来历阳迎接孙策,实力大增。孙策英勇善战,又知人善任,治军严明,深得民众拥护,遂率军进攻横江、当利,首战克捷,乘胜渡长江南下,军锋所向,无往不胜。

于是,孙策首先集中兵力,攻取扬州刺史刘繇囤积粮秣和军械的牛渚山,攻克彭城国相薛礼驻守的秣陵城,击败驻守秣陵城南的下邳国笮融。随即挥师进击刘繇部将驻守的梅陵、湖熟、江乘,先后攻克并歼灭了刘繇布防在曲阿外围的守军,迫使刘繇率兵出城决战。

开始两军对峙。一次,刘繇部将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出城侦察,在神亭,跟孙策骤然遭遇。孙策也只带随从骑兵13人,其中有原孙坚的部将韩当宋谦黄盖。太史慈毫不畏惧,拍马冲锋,正跟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顺势揪住孙策,二人一起滚落下马,孙策夺得太史慈后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继续激烈搏斗。正当二人生死拼搏之时,双方救援的部队同时赶到,于是,孙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营地。此战,二人英勇搏战的精神为后世人称道,人称神亭酣战。

神亭之战后刘繇退守不战,孙策趁势猛攻,刘繇大败,逃往丹徒。孙策占领曲阿,慰劳嘉奖将士,颁布政令,安抚地方民心,前来归附和应征的人,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孙策很快集结到2万余人,战马1000余匹,声威震动江东。

史书记载

光绪《丹阳县志·城郭》有载:汉末有刘繇城,在今县西南二百四十步,繇自扬州徙治曲阿所筑。《资治通鉴》载:兴平元年,侍御史刘繇诏拜扬州刺史,州旧治在寿春,已被袁术据之。刘繇欲南渡江,吴景孙权娘舅,时任丹阳太守),孙贲(孙权堂兄,时任丹阳都尉)迎置曲阿 当时,曲阿为扬州刺史府署所在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已失去主宰之权,而江东却相对安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繇苦心建筑的曲阿城,为乱世英雄孙策占领

资治通鉴》载:繇与策战,兵败 。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 旬日之间,孙策集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 。孙策祖父孙钟,曾在曲阿西门外白鹤山(今司徒镇)种瓜 ;父亲孙坚,死后归葬大坟(今司徒镇谭巷大坟村) ;其母吴夫人,以及弟妹皆寓居在曲阿。为此,孙策将曲阿作为根据地,东征西战,占有江东六郡之地,为三国孙吴皇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曲阿城在孙策的打造下,土地不断扩张,人口年年增加,占据苏南一线,曲阿东超晋陵(今常州市境地),西越丹徒(今镇江市境地),且曲阿城在吴国时期,已设西门。

孙坚去世后葬于曲阿。 [1]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初兴义兵,(孙)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

据《延陵韦氏宗谱》283页载:韦昭长子韦隆,生于黄武乙巳四年(公元225年),配曲阿西门丁氏。南朝齐朝末年,曲阿城尚能防能守。然而,公元498年,齐朝大司马会稽太守王敬则反叛,叛军十万,从会稽杀往京城(今南京市),过晋陵(今常州市),一路无阻,经陵口,往曲阿而来。曲阿县令丘仲孚对吏民说:贼军虽锐,而乌合易离。

今若将船收藏,阻其水路,闭城固守,阻其数日,京城援军必至,大事成矣。即后,京城援军至,官军与叛军激战于曲阿城郊,叛军溃败,叛乱遂平。曲阿县令丘仲孚因拒贼保城之功,升迁山阴县令。光绪《丹阳县志·名宦》载: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人,齐朝曲阿县令,配享名宦祠

曲阿城的兴与衰,古代挖土为濠,筑土为城,以此防御外敌,确保民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