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说到“孝”一共19次,涉及7篇14章,相对集中在《为政篇》里,有6章;其次是学而篇有3章。相对于“仁”“君子”等“热词”来说“孝”出现频率是比较少的,但在孔子和孔门弟子眼中,“孝”却是非常重要的“本”。
孔子谈论孝并不是给孝下定义,而是说孝这样一种行为,所以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表述。
比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真是一针见血。我们知道孔子本人并没有尽孝的经历,因为他的父亲在他3岁时就死了,母亲也是在他17岁时就去世了。但是孔子对人情世故非常了解,所以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孝行有着深刻地认识。
《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也非常尖锐,能够供养,给吃给穿这并不是孝,小猫小狗也都能养活,有没有孝心关键还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真正有尊敬心,有敬重心。
色难的色指的是容色,也就是脸色。伺候老人能够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做到的。
老爸今年九十多岁了,活动能力已经基本失去了。让人难以忍受的不是他的吃喝拉撒的伺候,而是他的倔脾气,他还是老派的那一类,他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不能违反的,明明他是错的但是他就是要坚持。比如他现在坐在椅子上总是不由自主的往下出溜,很危险,我告诉他坐在轮椅上,轮椅有脚蹬子,这样就不会往下出溜,安全,我们也放心。还有,坐到轮椅方便推着他移动。但是,他坚决不坐,理由是看着难受,必须拿走,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让人特别崩溃。
他这些天肩膀子疼,因为没有太好的办法,这和他血栓后遗症有关。我就跟他说实在不行就吃点止疼药,布洛芬或者止疼片。他研究这些药的说明,认为布洛芬副作用太大,止疼片容易成瘾,不吃,不吃还喊疼,逼着你想办法。
吃饭就更让你无语了,你问他吃啥,他说随便,等你做完了,他坚决不吃,弄得你也没法吃。有时候难免发火,生气,脸上自然就变颜变色了。如果按照孔子的理论这就已经是不孝了,你说进孝色难不难?
我有时候真的生气,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只能开解自己,把尽孝当作自己修心的过程,其实修心是特别难的事,跳出三界的修和在生活中的修完全不一样。如果真的想在生活中修心那就必须再提高自己的境界,否则就容易陷入纷乱当中。我的境界还不够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