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妮•埃尔诺《耻辱》,看到她对在教会寄宿学校生活的描写觉得很有意思。所有的活动前和活动后都要进行祷告,上课前包括课间活动也要进行祷告,祷告成为她们修习身心的重要内容。教室中挂着基督的像或者圣母的像,连奖状上面也是基督的画像,这当然是一种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强化。
基督是神,不是人王,他具有超越性,也正是超越性保证了他的永恒性。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人王不具备这样的超越性,没有超越性所以就不可能被长久崇奉。比如秦始皇自封为始皇帝,当然希望千秋万代,他不是到处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吗?但是,肉身的他自是无法长生,只能跌落神坛。人坛不可能成为神坛,因为人坛毕竟具有人间性,不管怎样构筑也是在人间。
安妮•埃尔诺对教会寄宿学校的介绍总让人觉得一点似曾相识,与那个特殊的年代的相似。那时家家户户都有那样的小像,石膏的或陶瓷的,这是最普遍的,在屋子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我曾经看见过奶奶点上卫生香偷偷祭拜,嘴里念念有词。也许在老人眼里是具有保佑功能的吧,人们早晚不都得恭祝一次吗。
终于还是有疆,后来小像不知哪里去了,因为他毕竟是人王,不具备神性。
据说是真实的故事,但也是据说。发生在我表姐夫身上的就不是据说了。我表姐夫是百货公司仓库保管,一次下大雨,仓库漏雨,没想到一批石膏像被水泡了。他因此被判了十年,罪名是革命的反面。现实吧?不是渎神而是革命的反面。
记得有谁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什么走下神坛。介绍了那个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走上神坛,走下神坛,其实都一样,都不具有超越性,超越性只属于神。当然,神也只是在宗教中不死,离开信众神也是会死的。精神,和思想都是会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