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苏味道的味道

(2022-05-04 20:17:42)
标签:

读书

历史

文化

分类: 闲情雅趣

苏味道自幼聪颖,20岁举进士及第,授咸阳县尉。时期,历任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两度跻身相位。苏味道处事模棱两可,有“苏模棱”之称。苏味道做人没什么味道,但是作诗还是有一些味道。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正月十五日夜》虽然也属于应制诗,但是,远远高于普通的应制之作。苏味道与李峤并称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

如果有人对苏味道感觉不怎么熟悉,但是提起“三苏”,苏洵,苏辙,苏轼,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绝对称得上鼎鼎大名,“唐宋八大家”“三苏”占了三席,这样的文学地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苏”就是苏味道的后人。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也叫《上元》,据说,这首诗写于神龙元年(705年),描述的是“端门灯火”的盛况。端门在什么地方?端门是洛阳城皇宫的正南门。洛水在端门前被分成三股,上面建了三座桥,从南到北依次是星津桥、天津桥、黄道桥。星津桥连接着当时最繁华热闹的里坊区。这三座桥在平日夜里都上锁不允许普通人随便走,只是在元宵节的夜晚被打开,随便通行。

上元夜,则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登上了端门的城楼,君臣共赏长安花灯,也是要显示与民同乐的意思。《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元宵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人山人海。料记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当时的盛况。也就是说,苏味道描写的也绝不是普通的灯会,普通的灯会怎么会有那样的气象,那样的场面,那样的壮丽辉煌?在那个年代一定是皇家气象。当然,不管气象如何关键是谁人能够把它描写出来,让盛况盛景成为艺术,再在艺术中成为不朽。

这一天,面对璀璨的花灯,面对赏灯的人群,则自是高兴非常,于是命众卿家以正月十五日赏灯为题赋诗,苏味道就是在应制而作时展示了诗才,翻出了新意。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应制诗不好写,免不了歌功颂德,称颂太平,因此也都流于平淡。苏味道完全抛开了应制的限制,几乎是用普通市民的视角来描写上元夜万民欣赏灯的场景,更像是一幅百姓进城逛灯赏灯纵情游玩纵情享乐的风俗画。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逐马去,明月照人来。

          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首联特别精彩,尤其是“火树银花,星桥铁索。”这是怎样的超迈的想象,怎样的神来之笔,真的具有非人间性,因为那个年代的灯笼基本上都是蜡烛照明,亮度很难形成那样的亮度,不像现在的照明方式能够形成真正的璀璨,真正的缤纷,真正的壮丽,真正的夺人眼目。我曾去过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那是现代光影技术造成的奇幻世界,巨大的冰雕有如摩天大楼一般,那真像是童话的世界。奇幻的色彩,晶莹的构筑,精妙绝伦的创意,置身其中竟然让我找不出什么语言进行形容,想到的就是火树银花这个诗句,感觉到自己想象特别地贫乏。

火树银花,星桥铁索,这是真实的景象吗?还是苏味道突然通灵了,超越现实看到了仙界才会有的景象?苏味道苏味道写得太有味道了!这样的开篇,这样的气象,气度,即使只有这两句也足以让他不朽了。

第二联写得就比较平实,“暗尘随马去”,达官贵人赏灯,驾着车骑着马,乎隆隆过去了,扬起一阵飞。,“明月逐人来”,因为正月十五是月圆之夜,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第三联最为最接地气,最为生动,“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完全是一幅市民生活画,我相信则天看完之后一定会掩嘴而笑的。浓妆艳抹,眼风乱飞,娇笑随风,唱着长安城最流行的小调。这不一定是能够在高高的城楼上看到的景象,这完全是诗人放诞出的想象中的画面,应该有的,最热闹的画面。

最后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不禁夜,彻夜欢庆,不加限制,圣上的恩德。领受皇恩,享受皇恩,这样的美好,玉漏时间能不能停下来,永远地留住它,享受它。人们对盛况的留恋,对盛世的最好的赞颂,毕竟是应制诗,应的巧妙,应的不着痕迹。真正的高手。

评论家说,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不厌。是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