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孔子“正名”与古希腊“证明”的区别之一《希腊思想的起源》阅读

(2022-04-06 20:13:44)
标签:

读书

教育

文化

分类: 棚下读书

“正名”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正名”的核心是对“礼乐”、对“尊卑”、对“秩序”的维护和重视,“正名”思想是孔子“重礼”思想的体现。

“正名”思想是《论语·子路提出来的。当时孔子和一干弟子在卫国,卫国国君给了孔子很不错的待遇,但是孔子并没有真正参与卫国政治。有一天子路问孔子说,如果卫国让您参与朝政您打算怎么做呢?于是孔子就说“必也正名乎!”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在对话中我们知道其实子路都觉得老师的方法有些迂腐,结果被孔子骂了一顿。孔子告诉子路为什么要先“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名”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正名? 这和孔子的思想有关,我们都知道孔子坚持礼让为国的所谓礼, 就是区别少长贵贱的名位体系, 比如将人的身份区分为天子、国君、大夫、士、百工、庶人、仆; 而各阶层又有更为细致的区分, 如国君又有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称呼。所谓让, 就是要求社会成员透彻地理解名位体系, 各自诚恳地安其名位, 如强调父子应当如何相互对待、君臣如何相处等, 使各种社会关系能有秩序而富效率地运行。

孔子的“正名””“正什么名”?首先就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地位和名分,这就是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让社会组织管理者必须获得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给予他的地位和名分,这个获得政治地位和名分的过程就叫做“正名”,“正名”说白了就是获得了一种社会承认,一种能够“为政”的政治地位。

徐复观先生深入分析了“名”与“权”之间的关系。在徐复观先生看来,在前孔子时代名本身就是权力的真,名代表着在支配服从关系中,一方处于绝对的无条件的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处于绝对的无条件的服从地位。但是,随着人类智识的发展,这种神学式想象的“名实同构”必然被撩开其神秘的面纱。紧接着对于前孔子时代的名的意义进行揭示之后,徐复观先生在其文章中认为,孔子时代是“名的自觉”的时代。所谓“‘对名的自觉’,是不认为名的自身即有其神秘性的意义,而须另外赋予某种意义。” 这个时候,权力的正当性并不是仅仅由其所据有的位而获得的名称而来的,统治者的权力之获得道德上的证成,必须另外被赋予其基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孔子这里,名依然是权力正当性的来源;只不过孔子已经扬弃了神学式想象基础之上的名,而是在礼的基础之上建构了名作为权力合法性来源的观念。名与礼的合一本身赋予了统治者统治权力的合法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