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关注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起,它特有的辩论风格——奇葩、新奇,以及千奇百怪的辩题和辩手们脑洞式的答辩都能直戳人心,揭露真实人性与社会近况。而这期辩论也不例外,“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这个看似不现实的辩题,一出现,便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几乎所有辩手都认为这是一道脑洞题,换句话说,这就是一道前提不现实且后果难料、仅靠想象与假设的话题。而到了后半场辩论,奇葩辩手们不再只是陈述“一键定制完美人生后孩子的感受”、“要不要让孩子按父母的谱过一生”等相对表面的观点,而是深度挖掘这个辩题出题的本质以及社会教育的本质。因此,这场辩论成功使这道脑洞式辩题的辩论意义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有了其崭新的思考价值与社会价值。
当在场的所有观众面对这个辩题时,八成的人选择不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而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观众愿意为孩子按下这个按钮。但当辩手们阐述观点时,不难发现在场的一大部分观众,都有在改变着自己对这个辩题的看法。即使不受辩手们感染人的辩辞影响,他们的内心也会在定制与不定制之间大幅度摇摆,因而才会出现定制与不定制的比例从80:20到52:48。
辩手们的辩论都有其极感染人的论说,且辩论角度也不尽相同。而最打动我的是马东对“完美人生”的诠释——“完美人生”,其实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命好”。在马东看来,“命好”就是小时候即便遇到了危险,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虽然不是天资最聪慧的,但成绩也能维持在中游之上;长大后遇到心仪的对象,居然努力后也能追到她。“完美人生”不是没有困难,一生坦坦荡荡、无挫折,而是最终往往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于这个世界,于这个宇宙而言,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多么普通,多么渺小,甚至极为脆弱。人生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难免就是会遇到天灾人祸,在我们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令人震惊数目的人不幸离开人世,有的遇到地震,有的碰到火灾,即便拼尽全力也逃脱死亡的魔爪;有些迫于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压力而选择了自杀,有些无奈受尽病痛的折磨而遗憾闭眼……
那么和这些再也无法经历人生的人相比,还在世界上安安稳稳生活着且时常感受到各种幸福的我们难道不正是拥有所谓的“好命”、“完美人生”吗?
另外,就是傅首尔在辩论中提及的,每一个孩子生下来,父母都会给他/她设置关键词。而她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多乐,希望快乐是孩子人生唯一的关键词,而不是争气。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孩子能够按自己的谱过一生,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不必完美,甚至不必优秀。于此,发现自己又是何其幸运,父母一直作为陪伴者伴随我成长,不会过多地左右我的选择,只是给我关于人生选择的意见和经验。他们作为父母,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完美,而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追求完美的旅途有多少痛苦,又有多少磨难,不忍心也不愿意让孩子去经历。因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听到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尽力就好”,只要尽全力努力了,不辜负自己,便可以不问结果是否完美,是否优秀。
“追求完美是人生至苦,因为总是有求之不得,只有放马去追你真正想要的,你才能放下那些你得不到的。”
这段话留给自己,也赠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