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读《庄子·人世间》有感

(2018-05-15 12:52:32)
标签:

杂谈

分类: Ⅱ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http://s1/large/006X1HM5zy7ktMpUwaS32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用主观的方法去体现爱心,其结果将会是适得其反。
       颜阖将要担任卫灵公的师傅,便去请教蘧伯玉:“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德行非常的差。对他进行教导时,如果任其所为不顾法度礼仪,就会对我们的国家产生危害,如果严格要求他守法重礼,就会危及到我自己。他的智识刚好能辨别别人的过失,却还不足以认识到别人犯错的原因。像这样的人,我应该怎么对待呢?”蘧伯玉便告诉颜阖要谨慎,而“螳臂当车”便是他用来劝诫颜阖而引用的一个恰当且形象的例子。在《庄子》中螳螂只是一个小角色,想凭借自己的弱小身躯去对抗强大的力量,这本身是得不到好结果的,甚至就是自取灭亡。而蘧伯玉认为颜阖若是仅凭一己之力,用主观的方法去表现对君主的那份耿耿忠心而不考虑客观因素,那么势必如同那只奋力举起双臂去阻挡车轮的螳螂,其结果必定是适得其反。
        庄子在《人间世》中讲到一则寓言: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爱马者的本意是爱马,结果却适得其反,使马受到了伤害。有时我们只是出于一种善意,却往往遭遇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是我们做错了吗?还是对方错了?或许,都没有错。然而为何出于善意却总是事与愿违?如果将其置换成人际交往,就表露无遗了。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但是,爱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则。自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尽己所能、倾其所有,将全部的爱都倾注于这个孩子身上。但每个孩子都能从心底接受来自父母的爱吗?能够真正理解父母那份的善意吗?能够认同和接受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吗?如果不能,孩子就像无视法度礼仪、听不进劝谏的卫灵公,无法明白颜阖的赤胆忠心;就像那匹惯养着的马,不能理解爱马者为其驱蚊灭虻的那份爱。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当爱不再只是爱,而演变成了溺爱,结果也只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物质娇宠,父母成了孩子的提款机——父母成了“孩奴”,而孩子成了“啃老族”;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只懂得依赖,拒绝独立,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而过分呵护,姑息迁就,只会在孩子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继而孩子的性格逐渐变得扭曲,家庭问题也不断出现。最后,爱子心切的父母亲手毁掉了孩子的人生……
       这再一次证明了:用主观的方法去体现爱,其结果将会是适得其反。如此看来,对爱的认同,需要双方心灵的契合。因此,爱既要考虑对象和条件,也要考虑方式方法,既不要使爱成为一种负担,也不要使爱变成一种伤害。
       而南怀瑾先生在讲解《庄子》强调“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这句话时,就认为这其实是在讲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他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入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难上加难。所以,明知道你为了他,有时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是为他着想了。因此人与人之间难以长久和睦相处,无论夫妻、父母、兄弟还是朋友,总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