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线作业《劳动经济学》模拟题三
(2018-12-03 11:22:05)
标签:
四川金航教育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线作业模拟题三劳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模拟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如右图,L 为洛伦兹曲线,a 为 OA 与 L 之间夹的面积,B 为 OBA 与 L 之间夹的面积,下列关于基尼系数计算方法 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基尼系数=(a-b) B 基尼系数= 1/(a+b) C 基尼系数= a/(a+b) D 基尼系数= b/(a+b)
2、为了缓解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我国鼓励相关人才从事技术工人的工作,促使大家消除“重文凭,轻技能” 的观念,这反映在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市场均衡上上是( )。 (假设其他因素不变)
A 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量减少 B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量减少 C 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量增加 D 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量增加
3、下列不属于宏观财政政策的是( )
A 政府购买 B 转移支付 C 税收 D 公开市场业务
4、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先成正比后成反比
5.人力资本投资是劳动力市场的( )
A 供给机制 B 需求机制 C 保障机制 D 调节机制
5、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是(D )。
A.统一数额的最低工资标准 B.不同行业中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C.只在某些部门中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D.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6、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B )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 8、1959 年,美国经济学家(A)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A.西奥多·舒尔茨 B.马歇尔 C.加里·贝克尔 D.卢卡斯
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B)。
A.农业发达 B.农业剩余 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工业化
10、技术进步对( B )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女工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实施“两个低于”的宏观调控决策,下列对这项决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 B 员工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C 具体落实于“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调控手段上 D 属于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企业外部因素
2、下列关于结构性失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B 失业的周期相对比较长 C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匹配而导致 D 主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3、下列关于教育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叙述正确的是( )
A 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B 包含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 C 教育投资的成本总能得到充分回报 D 其收益体现为现期的高额物质回报
4、下列关于摩擦性失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B 失业期限相对比较短 C 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而导致 D 由于经济周期而导致
5、下列关于企业普通培训投资和特殊培训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训所获得的技能一般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 B 一般而言,接受企业特殊培训的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的辞职率 C 一般而言,提供特殊培训的企业也不愿解聘员工,此类员工的离去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D 一般而言,企业是不愿意为员工提供适用性很强的普通培训,这一类培训任务往往交给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完成。
6、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 )
A. 教育年限 B.教育成本 C.人口总量 D.保险与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7、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主要有( )
A. 普通教育 B.职业技术培训 C.健康保健 D.劳动力流动 E.增加设备
8、在下列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中,属于福利的有( )
A. 带薪休假 B.免费工作餐 C.失业保险 D.免费或优惠服务 E.加班补贴
9、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征主要有( )
A. 劳动是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劳动关系的实质与内容 B.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兼有的特点 C.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 D.劳动关系具有隶属性 E.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
10、按照直接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分为( )
A.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D.预期型通货膨胀 E.惯性通货膨胀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并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效率工资能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工资制度。()
2、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越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3、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起相反作用。()
4.收入差距越小越好。()
三、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1、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有哪些对策。
2、个人偏见模型是怎样的。
3、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有哪些歧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