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故居”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明朝“尚书府第”建筑,宅第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原为太仓籍文学家张溥的伯父、明末工部尚书张辅之的住宅,后被张溥所得并在此生活了较长时间
分布于建筑群中各处的古朴典雅“木刻砖雕”,为“张溥故居”的主要看点
大门题刻“张溥故居”四字,为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字迹
张溥故居的大门为倒门构建,也就是常规化面对外侧的一对抱鼓石被设在了大门的里侧
抱鼓石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犹如抱鼓形状承托于石座之上而得名
抱鼓石是中国传统建筑构建,一般位于正大门两侧底部,石上雕有避凶化吉的动物、花卉纹饰
倒门的门套砖雕上刻“嗣响东林”。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张溥以“兴复古学,务使为用”为宗旨创建了复社并被推为复社领袖,全盛时期的复社约有三千余成员,以“嗣响东林”自许,是明末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之一
张溥故居的整体为三进组合式通转走马楼深宅大院建筑群,正门后的第一进为“孝友堂”
张溥(公元1602-1641年),字天如,明朝晚期文学家,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一生著作宏丰,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
立像后侧为张溥的一封家书手迹
堂柱对联为近现代政治家胡厥文的撰题,对张溥一生作了高度地概括与评价,上联:承弇州、启梅村,一代文章在娄水
“孝友堂”俗称“纱帽厅”,为面阔三间的硬山顶五架梁带前轩构建
梁上“纱帽翅”棹木,其造型来自古代官员头戴的乌纱帽
木雕“抱梁云”,为梁上雕花木版
“孝友堂”后的穿弄西侧,为无路可通的“幽深”蟹眼天井
穿弄东侧为“清远”蟹眼天井
蟹眼天井,因状如一对蟹眼分置于殿堂外的左、右两侧而得名
东侧“蟹眼天进”连通狭长的明弄
暗弄的东侧立墙,隔开张溥故居与我后续会去参观的“太仓江南丝竹馆”
浙江湖州籍近现代书画家费心我题字“炤耀江左”,此四字意为张溥的思想与精神影响着整个江南
第二进堂楼
堂楼的落地长窗裙板上均刻有木雕
精美的木雕
张溥故居的第二进堂楼与第三进的后楼呈前后、左右、上下贯通的“H”型,此为江南俗称的“通转走马楼”构建
装饰砖雕
根据青石井圈面上凿出的“天启二年孟冬吉旦”和“工部张衙重建义井”铭文,证明此处即为张溥宅邸
进入第二进堂楼,此楼内常规陈列“张溥生平事迹”
《张溥尺牍》(复制件,原件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尺牍为古人用来书写信札、书法绘画的一尺长木简
张溥平生所读之书必手抄,抄后朗读一遍即焚,因此举反复六、七次,故将自己的书斋名命为“七录斋
”,其汇集的时论著述即有《七录斋论略》等
“张溥会试卷手抄本”(复制件)
张溥为纪念明朝反对魏忠贤“阉党”专权而被害苏州五义士撰写的《五人墓碑记》,是后代传诵的名篇,曾经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五人墓”现址在江苏苏州的七里山塘街
张天如(即张溥)墓碑实物
步上堂楼的二楼,这里与第三进后楼之间的走廊均相互串通,属于“通转走马楼”建筑的主要特色
二楼设有场景复原区
张溥书斋(书房)“七录斋”
说明
三贤雅集(此场景原有张溥与同地区好友张采、弟子吴伟业的三人塑像,现已撤)
复原的张溥卧室
堂楼的二楼走廊
连通二进、三进之间的直廊
休憩角
走廊中的赵朴初“张溥故居”题字展示
张爱萍“复社纪念堂”题字展示
“张溥故居建筑特色”展区
“张溥故居”原始左、中、右三路三进深建筑群模型,现仅存中路建筑
明朝建筑、尚书府第
费孝通“嗣响东林”题字展示
费孝通“访张溥故居”题诗展示
“太仓历代进士名录”展室,这里全为获得进士的人名,真是多!
步下“通转走马楼”,回到底楼
穿过二、三进之间的立墙门
第三进天井的东、西两侧为厢房
厢房内的镂空雕花隔断门后设有楼梯上二楼,登楼即可与第二进堂楼、第三进后楼互通
天进上沿的墙体开有镂空砖雕窗
古建筑中的高墙镂空砖雕窗,既起到装饰性空间隔断,又起到空气对流的通风作用
至此结束参观“张溥故居”,即时定位:上午9点46分,后续前去参观毗邻的“太仓江南丝竹馆”
馆牌
实际上,“太仓江南丝竹馆”是一个免费参观的商旅展示馆
展厅玄关
前言。。。我以前参观过这个“太仓江南丝竹馆”,这次就简单看看了
“江南丝竹”为发源于太仓的“弦索”表演,属于民族音乐的一种,其所用到的乐器有小鼓、板鼓、木鱼、扬琴、秦琴、弦子、二胡、提琴、琵琶、阮、笙、笛、小钹、碰铃、三巧板等
展厅后侧联通一个戏台
戏台设有两道门,一般演员从“出将”门登场,表演结束后从“入相”门退场
结束参观“太仓江南丝竹馆”,一路步行走过闹市区,前去游览太仓的“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