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区域活动对策的研究

(2018-10-31 09:59:04)

大班区域活动对策研究

 要: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大班幼儿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既可以促进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自主能力。但是实际观察发现,目前针对大班幼儿开展的区域活动往往存在着活动设置不合理、材料投放不科学、大班幼儿不能积极投入活动、教师指导方式有偏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区域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同时会对大班幼儿的成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具体研究,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尝试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得区域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让大班幼儿能够通过区域活动方式得到真正的成长。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活动设置;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区域活动是一项通过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进而达到自我完善的活动,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1]区域活动中轻松愉快的环境,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众所周知,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最初的学习动力,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既有利于幼儿间的人际关系交往,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自主能力。因此区域活动被视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各地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得知,目前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有的幼儿园在开展具体活动时往往忽略幼儿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只重视表面形式,最终使得区域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同时也没有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和发展。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如何科学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意义的。本文交口镇中心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观察来归纳总结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探索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幼儿区域活动水平能够有所提高,并且朝着合理科学的方向迈进,同时也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

通过观察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大班区域活动中主要存在活动设置不合理、材料投放不科学、幼儿自身不投入、教师指导方式不科学以及对评价环节不够重视这几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从上述几方面入手,对症下药,进行对策优化。

1.科学设置区域活动

教师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应该将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幼儿的需求能够在区域中的各项活动得到及时满足,并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3]

首先,区域活动的设置应该多样化。要让幼儿很好的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必须要调动幼儿积极性。好奇是人的天性,幼儿也不例外。无论是多么精彩有趣的活动,只要开展的次数过多,让幼儿失去好奇的心理,一样会让幼儿厌倦。因此,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应该多加入一些新奇的想法。如:为了锻炼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可以尝试带幼儿去采集树叶,花瓣制作植物标本。一来可以让幼儿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二来制作植物标本对幼儿有吸引力。

另外,教师应该在区域活动的设置上注重幼儿交往性的体现和发展。大班幼儿此时已经初步形成合作意识,在共同完成同一个主题的活动时, 使幼儿分工明确, 且能自主地协调好各自的分工,从而加强幼儿间的交往性。如:老鹰捉小鸡游戏,轮流扮演老鹰、鸡妈妈和鸡宝宝; 装饰饮料瓶时, 一个负责固定好图案, 另一个负责粘贴。

2.合理投放活动材料

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这些决定了教师为活动区慎重选择活动材料的重大意义[4]。在区域活动中指导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并且掌握科学的方法, 投放材料时应该以契合活动主题,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便于幼儿操作、符合大班幼儿需求为原则。这样一来幼儿会更容易融入活动,在使用材料过程中也能得到更多乐趣,无形中帮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开朗、聪明。选择材料时不仅要针对幼儿需求,有利于幼儿发展,另外也要从实际出发,使用一些便于收集的物品。我们考虑选择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唾手可得,充满创意,物美价廉。如:树叶,可以将树叶拼贴成可爱的小鱼或娃娃等;泥,幼儿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泥捏成自己喜欢的事物,比如蛋糕,蝌蚪等。这些乡土资源贴近我们的生活,只要留意,就会变成幼儿喜欢的操作材料。废旧材料的回收与利用,不仅会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也会使幼儿的创造力和思维得到发展。例如:用快递盒子可以拼接出小火车;供小朋友学习编织的材料可以选用废旧的绳子;供孩子学习数字的材料可以选用扑克牌。

3.正确引导幼儿活动

虽然大班幼儿此时发展较为成熟,但毕竟处在幼儿阶段,在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区域活动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因此,如何让幼儿正确的认识活动规则,如何引导幼儿积极的开展活动,如何让幼儿反复熟练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投入到区域活动中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认真地、细致地、全面地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不同环节的各种表现,把握好活动的进度,注意接收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根据大班幼儿所反映的问题,用符合大班幼儿当下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在幼儿完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来沟通,使得幼儿的能力得以提高,积极性得以保存,并且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幼儿们的同伴,从而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感同身受。尊重幼儿的意愿与想法,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法加以引导与鼓励。成为幼儿最信赖的“同伴”。

4.优化教师指导方式

1)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指导

在一次科学区角活动中,有几个小朋友对小汽车很感兴趣,因此他们把弄着小汽车,时不时地进行讨论和交流,非常地投入,教师看到后,就适时的参与了他们的讨论:“为什么把小汽车往后一拉,手放开后小汽车自己就跑出去了呢?”问题一经提出,这几个孩子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并且还吸引了周边的小朋友,他们也参与进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由此看出,教师的问题对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性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实物的方式进行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碰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会丧失继续玩耍的兴趣,转而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活动,或者直接退出活动。这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物,指导幼儿把活动进行下去。如:在一次建构活动中,何小昕小朋友一开始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在搭建豪华小轿车中,但过了一会却因为汽车的构造而犯了难,教师在注意到他遇到的困难后,就从幼儿园里的教具中找到了一辆小轿车的模型,他一看到小轿车的模型出现在眼前,就高兴地从老师手中接过来,对小轿车反复操作,并和自己之前搭建的小轿车进行了仔细的对比从而发现问题,继续他的建构操作而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实物提供,使何小昕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对他的思维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

3)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

由于幼儿的向师性特点的作用,使得幼儿对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种举动都很在意,与此同时,教师也在无形中对幼儿起到了暗示性的作用。如:一次语言区域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看“两只小熊”看图说话书之前,先提示性的给了幼儿一个线索:“这两只小熊是好朋友,但是他们在遇到一件事后,就不是好朋友了,哪个小朋友能根据图画来表述他们的故事?这一提示性的线索激起了幼儿们的好奇心,于是他们马上进入状态,认真看图,观察小熊们的表情与动作,寻找他们产生矛盾的原因——一罐蜂蜜。很快就举手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表述故事内容。幼儿们的表现都很积极老师也肯定并鼓励了幼儿基于自己想法的讲述只指导了讲述中不合理的地方,也没有用自己的想法来限制幼儿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方面的兴趣,也为幼儿的逻辑思维奠定了基础。

4)通过情绪感染的途径进行指导

幼儿在大班阶段还不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这一时期的幼儿性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从幼儿的情感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捏泡泡泥,活动刚开始大家积极性很高,表现的非常活跃,有的捏汽车,有的捏板凳,但不久有一个小朋友却闷闷不乐,十分沮丧。原来是他看到别的小伙伴做的模型都很漂亮,自己却怎样也做不好,于是心里非常难过。这时指导教师应该关注到幼儿的情绪变化,调整自己的情绪,告诉小朋友许多伟大的人物小时候也并不是每件事情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很好,通过自身语言和情感的感染和具体的实例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并且怀着一种信任、理解的态度去引导幼儿,孩子就会从刚才的失落感和沮丧感中走出来,变得开朗自信。

5)通过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学习的途径进行指导

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幼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又能对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好的辅助与推进作用。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同龄人之间思维模式大致相同,对彼此的语言也更加容易理解,在交流过程中往往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感到轻松自在,由此可见,同伴之间的交流效果不仅要优于教师的直接指导而且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5]。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多为幼儿创造这样沟通的机会,当幼儿之间有一个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时,应该适当的选择保持沉默,不要去影响到幼儿之间建立的和谐氛围。

5.重视区域活动评价

研究表明,正确地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进一步地开展区域活动,而且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超越自己,获得进一步的发展[6]

首先,教师应该侧重于幼儿的表现方面进行评价。比如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配合程度高不高?能不能熟练的操作材料,在熟练操作材料后有没有去尝试一些新的玩法,还有幼儿愿不愿意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创意,请教不懂的问题。教师在掌握了这些情况之后要多引导孩子去讲讲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大胆探索,乐于交流的孩子要加以肯定,以激励更多的幼儿向他们学习。对在活动中表现不是很出色的小朋友更加应该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其次,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多让幼儿各抒己见。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活动中是怎么玩的,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有趣的玩法,玩的是否开心。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幼儿感受到被认可和鼓励的开心与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和同伴分享经验的意识。

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多展示幼儿的作品。区域活动结束后,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小作品,如果教师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就会对幼儿起到一个激励和肯定的作用,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如:建构区中,孩子们精心搭建的机器人、火车轨道、城墙;制作区中,孩子们大胆创作的航母、轮船等等,这些作品在工艺方面或许不精致,在出发点来看或许充满了幼稚,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和想象力。展示的过程中,不仅会让幼儿变得自信,无形之中也会让幼儿对老师更加信任,让他们觉得老师对他们是如此的关心和重视,这会激励他们以后更加地投入到区域活动之中[7]

总结

由于区域活动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区域活动也就越发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区域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良好个性,而且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大班幼儿与中小班幼儿不同,各方面发展水平较为成熟,自我意识较强,只有选择适合大班幼儿以及教育内容需求的活动类型,根据大班幼儿的爱好,合理的投放材料,才能开展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活动。相较于前期的准备,教师的指导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区域活动的每个环节,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在解决幼儿问题的同时,还要坚定的保护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每个幼儿自身的潜能,开发幼儿的智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这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区域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不是一项一成不变的工作。怎样才能使区域活动更加具有实用性,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孩子们通过区域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索的课题。作为教师还需要继续努力,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反复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注入新的思想。只有不断地积累好的经验,使经验与实践积极结合与运用,我们的区域活动才会如一汪活水奔流不息。最后,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探索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大班幼儿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

[2]钱晶,钱晓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12).

[3]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4]黄晓军,郑晓静.幼儿园区域活动与领域活动优化整合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08).

[5]刘媛媛.对区域活动中提升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

[6]李传江.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讲评[J].幼儿教育,2013,(10).

[7]何庆庆.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执教能力探析[J].科教文汇,200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