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曲水流觞: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等42人饮酒赋诗的故事
(2024-06-29 15:41: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旅游 |
原文地址:曲水流觞: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等42人饮酒赋诗的故事作者:大学堂
文化考证
上巳节,节期三月初三日,又称“重三”、“春禊”。“曲水流觞”之俗,溯其源流,得从三月上巳这一古老
风俗说起。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一篇中,就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生动情景。
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游乐形式
“曲水流觞[1]”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已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这次兰亭聚会,虽也举行修禊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绍兴,“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历经千年,却一直盛传不衰。
“曲水流觞”这项活动在后期是一些文人们的活动。其实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浮在河面上,当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时,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诗。如果做不出的话就要去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