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3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解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3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解析
(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一文,经适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二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骤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般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异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A项来源于第一段:“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可见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再来看B项,原文第一段就谈到了古今学者对待史料的不同态度,当今历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非常广,如:研究社会史的学者可以从“三言二拍”中探寻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陈寅恪可以利用古诗来证明历史,而这些方法都是古代的史学家不肯轻易采用的。因此B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C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见,王国维质疑的是“疑古之过”,而并非是“疑古”,他肯定了疑古学者的怀疑态度及其批评精神,同时认为如果过分“疑古”的话,许多古史材料就不会被充分利用了。因此C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D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因此D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襄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先看A项,原文第三段开头讲到:“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可见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再看B项,在第三段中说:“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因此B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C项所涉及的原文见第三段最后两句:“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骤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D项与原文最后一段开头“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的表述明显不符。其实,尽管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也有出入,但是今天的一些观众与后代的某些学者可能还是会从这类作品中了解历史或是发掘史料。因此D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A项所涉及内容中,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这些传说可以用来研究历史。直到科技发达、海量信息产生的今天,新的传说还是会不断地产生,这些新的传说将来也可能会成为研究历史的史料。因此,A项的说法是正确的。B项因果关系的表述与原文不符,有些神话传说包含山川地理的内容,史学和文学归类中“存在争议”,这不是“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囿于历史研究观念,“五四”之前的大多历史研究者不把大多数应归入文学作品类的神话传说当成史料。因此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C项内容,材料中说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看待,学者会根据其具体的情节来发掘史料,但是学者们一般不会注重该文学作品的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这种艺术手法的差异其实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并不重要。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D项内容,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并非是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二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这主要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这种眼光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因此D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