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2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解析

分类: 高考试题分析(高教社) |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2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解析
(格非《塞壬的歌声》)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一书,原文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A项中“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的表述与原文“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的表述相符,小说家“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和原文对小说家“虚构故事”这一行为的表述相符,即小说家的故事可以来自见闻传说,也可以来自虚构。C项信息见原文第二自然段。该段主要内容是在表述传统故事对部分国内外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从“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等语句中概括出来,即该项所表述的“叙述形式”和“素材来源”两个方面。D项表述见原文第三自然段开头:“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这里讲清了二者“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讲清楚了二者从彼此交融到相互区别的发展过程,对应“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的表述。由此看出,该项的表述与原文是相符的。最后来看作为答案的B项。该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二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二者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二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相符,是错误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与原文第三自然段对应,该项中的信息“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和“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从原文中摘取的,“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前者是见闻,后者是亲历。但不论是见闻还是亲历,都是原文举出的有代表性的传统讲故事的例子,都属于传统故事模式。因此,选项中的说法是符合原文的。B项“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对应第三自然段“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一句,“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对应该段“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一句,“创作新的故事”对应该段“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一句,该项表述与原文是相符的。D项表述对应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其中的“障碍”对应“绊脚石”,“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对应“僵化古板”,不难看出,该项中的说法是符合原文的。作为答案,C项的表述“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第四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可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因此,该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是错误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根据原文第一、二自然段表述,传统的故事和早期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传方式,小说的早期功能是对故事的记录,因此,选项做出的“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的推论是合理的。C项“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的判断可从第四自然段的相关表述中合理推出。D项“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原文最后一段“减损或逐渐消失”的表述对应,因传统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现代传媒的发展确实对这种古老的故事讲述方式形成了巨大威胁,D项推论合理。
最后来看B项。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四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是错误的。